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大雅·綿》:黃土高原上壹次成功的文化“入侵”

《大雅·綿》:黃土高原上壹次成功的文化“入侵”

《大雅·綿》:黃土高原上壹次成功的文化“入侵”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膴,菫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救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臯門,臯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將將。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

高維度文明對低緯度文明,形成壹種碾壓。文明發展,自有其進化的規律。符合規律的進化,往往有著極強的可復制性,這實際上就是壹種隱晦的“文明入侵”。

“綿綿瓜瓞”形象的描述了這種文明入侵的進程。像不斷生長的瓜蔓壹樣,瓜蔓上不斷長出小瓜,小瓜不斷的長大。

《大雅·綿》是周人自述的開國史詩之壹,好聽壹點叫文明的擴張史,難聽壹點就叫文化“侵略”史。只不過這種“侵略”恰好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以壹種文明的方式展開的而已。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這是周文明的起點。開始的時候,這壹支文明遊走在杜水和漆水之間,(文王的祖父)公亶父是這個部落的首領,他們陶土而居,勉強度日,因為土地貧瘠,壓根沒有機會營造宮室。

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公亶父決定率領自己的部落,結束顛沛流離的遊走生涯,他們清早催馬沿著渭水自西向東,來到岐山腳下的大平原。“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於是,在遷移途中,邂逅炎帝的後人姜姓女子,與之結為百年之好,然後,在平原上考察選定居住地。

詩歌的第三篇章,介紹了選定居住地的壹個根本、兩個步驟:

壹、“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是根本

周作為農耕民族,公亶父作為種田人的首領,選自根據地時,首先考慮的是土地的可耕種性,看中的是土地是否平整、肥沃。岐山腳下的這片大平原土地肥美,這塊土地上長出的堇、荼之類的苦菜也如飴糖般甘美,絕對是片養人的好地。

二、人謀與天算

根本抓住了,沒有問題了,要真正在這裏定居下來,還要有兩個步驟:

1 、“爰始爰謀”

坐下來,和部落中的長者、智者壹起謀劃。壹是為了做到萬無壹失。作為部落首領,肩負著部落的興衰榮辱,每臨大事,要反復的征求意見,與利益相關者商量,才能做決定。二是為了統壹思想。商量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統壹思想的過程,思想統壹了,行動上才會壹致,才會有力量。

2 、“爰契我龜”

探問於上天,看上天就這件事給予什麽樣的指示。

於是用刀刻、火燒龜甲的方式,來蔔算吉兇,尋求上天的指示。

由此,得到上天的指示“曰止曰時”——適宜在這裏居住。於是“築室於茲”,開始在這裏大建宮室。

“周原膴膴”是地利,“爰始爰謀”求人和,“爰契我龜”為天時。天時地利人和了,便沒有什麽顧忌了,開幹!

第壹步,跑馬圈地。“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劃出營房建屋的東西區域,劃定土地的疆界,按照土地的貧瘠與肥沃,整理出田畝。

第二步,合理分工。“自西徂東,周爰執事”,在這片長條形的平原上,自西向東,人人動手,開始各自按照分工大搞建設。

第三步,封官許願。“乃召司空,乃召司徒”,安排有才幹的人做司空、司徒,組織大家***同奮鬥。“伯禹可以為司空”,從前,禹做了舜的司空,為舜治水。可見司空就是“司工”,是負責營建、水利的官。司徒則是主管分派勞役的官。封這兩個官的目的是“俾立室家”,使他們建立宮室。於是開始測量規劃,打土夯墻,建立宗廟。

壹系列的準備與安排之後,自然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盛土入筐的人不怕負擔重,將筐裝得滿滿的。鏟土進入築墻模板的“薨薨”聲,用夯搗土的登登聲,削平不規則土墻的馮馮聲不絕於耳。用於鼓舞幹勁的大鼓聲被勞動的聲音完全淹沒了,沒多久,百堵高墻便築成了。

然後就是“乃立臯門”、“乃立應門”、“乃立冢土”。修建城門,修造宮室正門,修建祭祀社神祭壇。

這算是有了立足之地。立足未穩之時,對當地原有土著的政策是“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劂問”,既保持警惕,又不斷絕與他們的往來。久而久之,“柞棫拔矣,行道兌矣”,種下的柞樹、棫樹慢慢長大,與外界聯通的大道逐步修築完畢,以往那些憑借天險,依靠騷擾周人過日子的混夷人只能遷進更深的大山。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虞國和芮國兩國因爭田地長期處於矛盾之中,兩國的國君壹起找文王說和。進入周的疆域,看到周人耕種的人都自覺讓出土地邊界,寧可讓其荒蕪也不多占壹分,行者相互讓路,讓對方先行。盡到周城,男人和女人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人們尊老愛幼。來到朝堂上,百官相互謙讓,相互幫襯。兩國的國君深受感動,於是兩國的紛爭得以調和化解。從此,文王在周圍部族中的威信大大提高。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憑什麽建設壹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周國呢?我不斷告誡大家要做團結同僚、親近君主的臣子,要做參謀政事、經緯天下的臣子,要做奔走四方、宣揚君德的臣子,要做無私無畏、抵禦外侮的臣子。

由此,壹場高緯度文明對低緯度文明的侵略算是平和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