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登高》教學反思

《登高》教學反思

 《登高》飽含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個人身世的辛酸。我整理了《登高》教學反思,歡迎欣賞與借鑒。

 《登高》教學反思壹:

 先說第壹個問題。我對《登高》的教材教學價值的認識和這堂課所表現出來的對教材教學價值的處理。

 在粵教版必修教材中,杜甫的詩歌只選了壹首,不像原來人教版的教材選了五首。但是學生在初中曾經學了不少杜甫詩歌。不過在初中的教學,多是就詩而讀詩,難通過詩歌對杜甫進行深層次的把握。而到了高中,學生應該有能力透過某首詩歌對詩人進行深入的理解。那麽,《登高》作為粵教版必修教材唯壹的壹首杜甫詩歌,它應該承擔三重教學任務,或者說,它有三方面的教學價值。

 其第壹重教學價值,就是讀懂這首詩歌,理解這首詩,這只是其最淺層價值,或者是詩歌的原生價值。因為如果教材不選這首詩,而是選的另壹首詩,就不存在壹定要讀懂這首詩了,而要讀懂的是另壹首詩了。

 其第二重教學價值,是任何選入教材的古典詩歌都可能要承擔的教學價值,就是通過本詩的閱讀,把握讀詩的某種或某些方法,培養閱讀古典詩歌的能力。也就是所謂舉壹反三,由壹篇的教學而帶動壹類的閱讀。這是屬於本詩教學價值中的壹般價值,是屬於所有古典詩歌的***同的教學價值。

 其第三重教學價值,就是通過本詩的學習,進壹步理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進入杜甫的心靈世界。這應該是本詩作為教材的教學價值的特殊價值。而這壹教學價值由於粵教版必修教材沒有提供其他杜甫詩歌,那麽《登高》就成了這壹教學價值的唯壹承擔著。

 我的這堂課,自我感覺是基本達成了我對本詩的教學價值的理解,或者說《登高》的教學基本實現了本詩作為粵教版必修教材唯壹的杜甫詩歌的三重教學價值。

 首先,較好地實現了本詩的原生價值。這節課對本詩進行了三輪解讀,第壹輪,通過學生研究的匯報,基本讀懂了本詩;第二輪,通過與其他六首詩的比較,對《登高》做了比較立體的解讀,學生應該是比較深入地理解並鑒賞了《登高》這首詩;第三輪,對本詩的藝術層面的把握,也表明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應該是很到位了。這樣,也就較好地實現了本詩的第壹重教學價值:讀懂這首詩歌。而且不僅讀懂了這首詩,還基本讀懂了其他六首詩。

 第二,第二重教學價值是把握讀詩的方法。通過本詩的教學,學生應該是基本把握了兩種讀詩的方法,壹是由形象入手,透過詩歌的物象和詩人形象,把握詩歌的情感。二是比較的方法。通過對七首詩的比較,學生對於“登高”這壹類的詩歌有了初步的類型的把握,從學生對其余六首詩的理解情況看,說明他們透過形象把握情感的方法是基本掌握了,本堂課的教學達到了舉壹反三、由壹篇帶動壹類的目的;而且通過比較來讀詩,也給學生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第三,以《登高》為入口,進入杜甫的心靈世界,也基本做到了。通過與其他五位詩人的詩歌的比較,學生發現其他詩人的詩歌大多側重於自我,而杜甫的詩歌在抒寫自我的同時,更能看到那個時代,這個結論是教學中學生自然而然得出的,是學生自己通過比較而得出的。同時,通過同學對詩人形象的選擇,也讓他們真正看到了杜甫人格的崇高,基本領略到了“詩聖”的品格。最後壹個環節對《登高》藝術特色的把握,也讓學生基本把握了“詩聖”的藝術性含義。

 從這三個方面看,我自我感覺,這堂課,采用“以壹拖六,以六促壹”的教學策略,較大限度地實現了本詩的教學價值。

 第二個問題。教學行為怎樣最大限度的實現教材的教學價值問題。

 當然,教學行為的價值包括對教材價值的把握,但更包括兩個方面,壹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智力價值,開發學生的語文心智潛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心智潛力的生發平臺;二是適當發揮教師的價值,讓教師成為學生心智結構的助力器,而不是擠占學生心智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只有這兩點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教材的教學價值。基於這樣的思考,我的教學行為主要設定兩個點:

 壹是讓課堂建築在學生的自學的基礎上。我目前的閱讀教學,基本上采用的是“自學鋪路、課堂提高、訓練築基,活動構建”的語文教學方式,是壹種基於學生自學的教學,課堂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為教學的邏輯起點,引導學生向更深的層次挺進。我這堂課的壹個環節,“基本解讀環節”,就是結合學生自學情況的匯報展示,相機點撥。這樣的教學,我覺得能比較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價值,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課文成為了學生進行語文心智建構的實踐的空間和平臺,給了學生自我充分發展的機會。在我看來,語文教師的最大價值,主要不是體現在自己的“教”上,而是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做”上,關鍵看學生在做什麽和怎麽做。但同時,教師又不能無所作為,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但當學生有“憤”有“悱”時,則當適時以啟以發。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臺階,讓學生自我躍升。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的是將杜甫的《登高》與其他詩人的六首登高詩作比較。但比較主要依賴於學生的自我探究。補充的六首詩,基本上由學生自我探究而把握。我在另壹個班上課的時候,聽課的老師曾為我捏壹把汗,認為人家壹節課僅僅學《登高》壹首詩都有些緊張,我還要比較六首詩,而且全由學生自學,覺得簡直不可思議。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學生不僅完全依靠自學基本讀懂了這六首詩,而且還將其與《登高》做了比較深入的比較。其實,我在設計的時候,也曾擔心,但是,作為老師,其價值就在於為學生搭起壹個壹個的臺階。我搭建的臺階,就是在第壹個環節,緊緊扣住“從形象入手把握詩人情感”這個基本方法,由於這壹步的學習到位,學生初步掌握了這個方法,後面學習其他六首詩的時候,就比較順暢了。而且我在要求學生將這六首詩與《登高》作比較的時候,反復強調三個方面的比較,壹是物象,二是詩人形象,三是詩人情感,實際上是在為學生搭建學習的臺階。由於搭建了這些臺階,所以他們比較的時候就比較自如。而且六個組,是各領壹首的任務,相對並不很重,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果然越到後面,比較就越精彩。當然,教師在教學工程中的除了為學生適當搭建躍升的平臺之外,還必須在他們自我躍升的過程中,適時地扶壹把。所以,在他們比較的時候,他們能說清,我絕不說,他們不能說清,我則適當地問壹問,稍作提示。

 我個人對這堂課的效果相對比較滿意。它能基本體現我的“教學價值最大化”的教學追求。

 當然,教學永遠是壹門遺憾的藝術。就像這堂課,由於安排的任務相對較緊張,因此有些部分的過程難以充分展開,如第三環節對杜甫詩歌藝術性的探究,就顯得有些匆忙。而且,這樣的教學可能適合程度稍好的班級,程度略差的班級,教學的難度就不能設置這麽大。第三,如果學生沒有充分自學,那這個課就只能是另外壹種上法了。

 《登高》教學反思二:

 在教學《登高》之前,我看了韓軍老師本課的教學實錄,驚異於他那麽細致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從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因此我也借鑒他的課,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從詩歌入手,我讓學生品味語言,理解感受意象創設的氛圍,從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我問學生“風急”給妳什麽感覺,學生回答冷,“冷了以後會有什麽反應”,學生答“會發抖”,我就引導學生,所以在讀到“風急”的時候,應該有牙齒打顫的聲音,表現壹種傷感。就這樣,八句話壹個意象壹個意象的分析,壹句句地指導,學生讀得是激情澎湃。當然,老師也做了範讀。我表揚學生讀得好,學生說,那是因為受了我的感染。

 這樣教學,壹節課下來,學生完全能夠背誦。而且通過朗讀,學生也理解了杜甫詩歌沈郁頓挫的風格。

 看來,詩歌教學應該加強朗讀。

 《登高》教學反思三:

 我感覺自己的導入新課設計比較合理,我引入了不少的課外材料,並且對引用詩句逐個簡要分析,拓展了學生視野,擴大了學生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鑒賞熱情和興趣,讓它們暢遊在詩歌的海洋裏,盡情享受鑒賞帶來的美感,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我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堆砌,我還註意到這些詩句所表達的感情與 登高 的聯系,它們同是寫秋的詩歌,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同有異對學生理解本詩起著引領和推動的作用,讓學生感到詩歌海洋的豐富多彩和有趣有味。

 壹首寫秋的作品,壹首登臨之作,在指導學生鑒賞時,不能就事論事,就本詩指導本詩,應該就秋天的典型意象及含義,例如:

 梧桐——淒涼悲傷地象征。

 菊花——隱逸、高潔、脫俗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寒蟬——高潔、悲涼的象征。

 西風——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落葉——盛衰興亡、悲傷感慨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懷人的象征。

 等等的象征意義等,督促學生加以整理,爛熟於心,在以後的賞析中做到了舉壹反三,觸類旁通,拓展視野,激發興趣,深化思想,內化為鑒賞能力。學生還學過哪些登臨之作,例如: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 崔灝 黃鶴樓 等等,提示學生迅速地回顧壹下,也算是鑒賞課的壹大亮點。

 此詩能被後人評價為“杜集七言律詩第壹”;“古今七言律詩之冠”藝術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具體表現是: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

 2、對仗工穩,音調鏗鏘。上下句相對;而且句中自對,如: “風”對“天,” “急”對“高” ,“渚”對“沙”,“清”對“白”。音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壹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例如 ?三、四句。

 3、錯綜變化,互相照應。壹、三照應寫山景,二、四句照應寫江景,五、七句照應寫悲苦,六、八句照應寫多病。

 我在鑒賞表現手法時,特別註意,因為掌握詩歌表現手法是學生鑒賞詩歌的壹個瓶頸,也是詩歌鑒賞的壹大難點,更是屢次詩歌考查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熟悉鑒賞程序,按照鑒賞步驟、積累這些鑒賞術語非常重要。,在設置習題進行拓展練習和鞏固。

 大家讀清楚:對詩歌的賞析,最終要落腳到某些詞語上,對詞語的賞析要結合詩人的思想感情,通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詞語使用的妙處。所以我把品味詩歌的語言放在檢查預習部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課外有充足的時間品味,也可以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指導,心中形成壹個清晰正確的認識。

 我壹直強調:鑒賞詩歌要從意象到意境,從意境到主旨,從主旨到感情這樣壹個邏輯順序在裏面。分析詩歌的主題、詩人的情感要從具體詩句中去體味,我在鑒賞本詩時,前兩聯抓住意象,分析意境;後兩聯緊扣感情,把握主旨,基本符合鑒賞程序,設置問題符合詩歌內在的邏輯順序和人們的認知規律,鑒賞過程還算是比較細致。

 另外,我個人認為自己誦讀指導比較得法,在點撥以後,讓學生個人誦讀、並且對每次誦讀都能做出點評,表揚優點,指出不足,最後全班誦讀,趁熱打鐵,加以鞏固,促使學生盡快掌握誦讀要領。

 導入新課拓展的詩歌不在多,而在精,應該盡量給學生介紹與夲詩主旨相同或相似的詩歌,我感覺自己導入的比較繁瑣冗雜,雖然對詩歌作了簡要分析,但所引用的這些詩歌,其主旨也呈現多樣化。有的與本詩相去甚遠。

 我認為應該把“研討與練習”第3題放在當堂討論部分來進行,因為這道題是對詩歌主旨的深化和強調,應作為本次指導鑒賞的.重頭戲來進行。下來與同事座談,大家也有同感。

 反思本次的指導鑒賞活動,我收獲很多。

 《登高》教學反思四: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最後壹首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之前詩歌鑒賞的延伸和提高,對後邊的宋詞鑒賞起示範作用。《登高》是壹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壹的壹首七言律詩,詩歌飽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掌握古詩鑒賞方法,為提高高考古詩鑒賞作好鋪墊。

 為了客觀地檢驗學生的領悟力,我課前沒有布置學生預習。高壹學生在初中學過壹定數量的古代詩詞,有壹定的古詩鑒賞基礎,但對詩的了解較浮淺,除背誦、記憶外,並不專註於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使其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1、總體上看,情境導入,投影畫面,配樂欣賞,引導是成功的,基本切合學生的實際。整個過程從容自然,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學生能敞開胸懷,踴躍表達意見。學生真實的傳達自己的感受,因而能夠較為清晰的觀察到學生領悟文本的過程。

 2、在指導朗讀《登高》時,我先給學生展示幾幅蕭索的秋景圖,然後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範。通過配樂錄音示範,使學生很快明白哪些字該重讀,哪些字該輕讀,哪些字須短暫有力,哪些字該綿延婉轉,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同學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是個當中那股撲面而來的悲愁的深深的熏陶,對學生感悟詩人沈郁刻骨的悲情起到了壹個很好的俺是作用。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於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

 3、我這堂課的最大失誤就是沒能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於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詩中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千古名句,那麽這兩句創設了怎樣的情景,傳遞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展現了只有的藝術之美?我們必須先引導學生想象圖景,然後通過多媒體展示,啟迪學生。

 4、最後強調的壹點是,在壹位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教師本人很容易受到某種思維慣性的制約。他的工作年限越久,這種制約力越大。對於我們來說,最難的是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因為這不僅需要堅持,還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