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擰巴也好,說清高也罷,現在的所謂詩人,大多如此,壹方面為自己寫的那些晦澀難明的詩歌沾沾自喜,壹方面又覺得現在的讀者沒水平欣賞不了現代詩。但從沒有在根源上,想過現代詩為什麽沒有讀者和不能興盛的原因。
我其實也壹度非常迷惑,直到最近知道了唐朝詩歌繁榮背後的本質,我才恍然大悟。
唐詩當年之所以能風靡整個時代,不僅僅是唐詩本身如何優秀,而是它跟整個時代的科舉制度捆綁了起來。
讓我們來看看唐朝科舉制度,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壹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逐漸廢除了。所以只剩下明經、進士兩科成為唐朝科舉制度最常考的科目。
再來看明經、進士兩科。這兩科具體來看就是,明經重帖經、墨義,進士重詩賦。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意扯下壹頁,然後將左右兩邊都蒙上,中間只開壹行,再用紙帖蓋住三個字,讓應試者填充,說穿了有點類似現在的填空題。而墨義就是對經文的字句做簡單的筆試,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閱讀理解。所以帖經和墨義相對來說,很簡單,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即可。詩賦則難得多,因為它需要極高的文學才能,這其實就是再創作了。
所以當時的進士科得第非常難,難到什麽程度呢?從當時流傳的壹句俗語就可以看出,正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正是因為唐朝的科舉制將詩賦作為及第的最大門檻,所以整個王朝,從上到下,都極為追捧詩詞,這才是唐朝詩歌興盛最大的原因。
至於現在,大家壹個個都追名逐利,忙著掙錢,誰還把這些“虛頭巴老”的詩歌放在眼裏呢?
所以,有誌於此的詩歌創作者們,詩歌愛好者們,詩人們,現代詩歌要興盛繁榮,得想辦法將詩歌,要麽跟經濟掛鉤,要麽跟教育掛鉤,否則沒有這些背後的底層邏輯支撐,難矣。
再或者,等到哪天大家經濟生活都極其充裕,開始有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說不定詩歌會是壹個不錯的選擇。但相比於詩歌,電影、短視頻、小說這些又無壹不比詩歌更有吸引力,這又是另壹大難題了。
百度文庫-《唐朝科舉制的考試內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