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精神,指體現在春秋時期《詩經》“風”詩和“雅”詩中的藝術創作精神。這種創作精神體現出了詩歌創作的高尚意義和嚴肅性,表現出了關註社會現實的滿腔熱情,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和道德意識以及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因而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風雅精神”是以心靈的純正作為底色的,孔子對兒子孔鯉談到的“不學詩,無以言”正是對此最好的體現。“風雅精神”不僅需要內在精神的充實和雅正,還需要外在氣質的彰顯。《詩經》的核心是“道”,這種“道”,正是風雅精神。
經典是常在常新的。《詩經》時代流傳下來的“風雅精神”,是壹種崇尚禮儀、遵奉文明的積極行動,這與我們今天期盼的“美麗中國”建設遙相呼應。美,不僅是自然界的山川秀美,同時也應包括傳承優秀中國文化的民族氣質之美。
這種創作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漢樂府的“緣事而發”,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南北朝時期的長篇敘事詩,唐宋關註民生的的詩詞吟唱以及八大家的錦繡文章,還有元曲、明清小說中對現實的刻畫,都是這種精神直接或者間接的繼承。後世文人往往通過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它引導著創作者們在感情抒發上尋求健康向上的正確人生觀,同時引導欣賞者們培養良好的審美習慣和道德節操,形成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