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葉賽寧·稠李樹》經典詩文賞析
馥郁的稠李樹,
和春天壹起開放,
金燦燦的樹枝,
象鬈發壹樣生長。
蜜甜的露珠,
順著樹皮往下淌;
留下辛香味的綠痕,
在銀色中閃光。
緞子般的花穗
在露珠下發亮,
就象璀璨的耳環,
戴在美麗姑娘的耳上。
在殘雪消融的地方,
在樹根近旁的草上,
壹條銀色的小溪
壹路歡快地流淌。
稠李樹伸開枝丫,
發散著迷人的芬芳,
金燦燦的綠痕
映著太陽的光芒。
小溪揚起碎玉的浪花,
飛濺到稠李樹的枝杈上,
並在峭壁下彈著琴弦,
為她深情地歌唱。
(劉湛秋 茹香雪 譯)
假如我們把《妳是我的被扔棄了的鄉土……》比作壹支調性晦暗、傾訴田野的哀愁的小夜曲,那麽《稠李樹》 (又譯作《野櫻》)則是壹首調性明朗、贊美俄羅斯田園之春的小奏鳴曲;而它的主題音樂便是在《妳是我的被扔棄了的鄉土……》中被描寫成暴風雪的稠李樹。
讀《稠李樹》這首詩,猶如看彩色風景影片。壹行行詩宛若壹個個特寫鏡頭,經詩人“剪輯”、“組合”成壹部光、影、聲、色交織,情景交融的抒情短片。這裏,我們不但看到“金燦燦”、“鬈發般的”枝葉,閃亮的露珠,樹皮上銀晃晃的綠痕, “緞子般的花穗”,殘雪消融的草地,浪花飛濺的小溪;仿佛還聞到稠李樹的芬芳,綠痕的辛香;聽到小溪輕快的歌唱;甚至好象還嘗到了露珠如蜜的甘甜。詩人在這裏運用了詩歌創作獨特的藝術手法之壹——通感(聯覺)手法,即讓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互相溝通、相互轉化,從而使讀者全部感官都感應到藝術美。在相互感應的各種感覺中,視覺占主導地位。象“蜜甜的露珠” (訴諸味覺),“辛香的綠痕”(訴諸嗅覺),“緞子般的花穗” (溝通視覺與觸覺)以及“小溪揚起碎玉的浪花” (融視覺、聽覺為壹體)等都是使用通感手法的佳句。這種手法是“葉賽寧意象體系”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葉賽寧曾以著名詩人勃洛克為師,受其象征主義的影響,又加入過意象派文學團體,接受過有害影響,但他卻因此吸取了意象派強化視覺形象和富於譬喻、暗示等長處,創造出了絢麗多彩的意象體系,從而大大增強了詩歌語言的傳情功能。另外, 《稠李樹》中顯現出壹種鮮明突出的光色美。蘇聯評論家們認為,像葉賽寧這樣重視色彩運用的詩人,在俄羅斯未必還能找到。他不僅利用色彩增強視覺形象,還賦予色彩以象征意義,使其蘊含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變化。詩中反復突出“金燦燦”、 “銀色”、“綠痕”這些明朗、富有青春活力的色澤。在詩人筆下,綠色轉達了人與自然的融恰,象征著歡樂與和諧的統壹;而金色、銀色來自太陽的光芒,象征 *** 與活力,它們常與詩人最喜愛的藍色(象征靜謐與和悅)結合在壹起。這些光與色的相互作用,構成壹種充滿生機的意境美,傳達出詩人愉快、舒暢的心境。這種富有象征意義的色彩運用手法是“葉賽寧意象體系”的又壹組成部分。
明快、流暢的音樂節奏是《稠李樹》又壹突出特點,它大大增強了詩歌明快的基調。原詩為五個詩節,***二十行。韻腳基本為元音和諧韻,富有歌唱性,讀起來瑯瑯上口。譯文為六個詩節具有民謠風的短句,與原詩風格壹致。詩節的對稱加強了音樂節奏的對稱與和諧。增加的第三詩節用生動的比喻描繪了稠李樹的花穗。“緞子般的花穗”不但寫出了花穗明亮的光澤,還寫出了它光滑、柔軟的質感,與其它五個詩節的創作風格保持統壹,如壹氣呵成。最後的詩節中“碎玉的浪花”譯法頗具匠心,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使讀者聯想到浪花的晶瑩、清澈。
(王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