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白
袁丹秋愛神仙,飲潁川清流。
夕陽亦是宋岑紫煙,三十六峰長。
長旋,聶洪興,騎飛龍得風,
渡海連天,我知道我心無窮。
做出贊賞的評論
道教的神話往往超越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仿佛道人們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可以擺脫世間的種種限制,享受神仙的超脫和自由,滿足自己的心理和對自由的渴望。這是這首詩的基本內容。
“元丹秋,愛神仙。”正是因為袁丹秋喜歡遊仙藝術,所以長期在嵩山。接下來的三句是他常年在嵩山求仙學道的誇張描寫:“晨飲潁川清流,晚還嵩岑紫煙,三十六峰常繞。”詩中把袁丹秋長期在嵩山的活動浪漫化,誇張為壹日之內的活動,仿佛成了神仙,有了神仙飛升之術。早上他還在清澈的潁川河邊喝水,晚上他出現在松山山頂,那裏被紫色的煙霧包圍,松山三十六峰山頂有袁丹秋的痕跡。河南登封的嵩山是五嶽之壹。唐代,道教在此興盛。嵩陽關和中嶽廟,道士度假村,都在這裏。嵩山有兩座山,太師和少師,各有36座山峰,計有72座山峰。唐代嵩山只有三十六峰有名字,後來越來越多,但三十六峰也就幾個字。
下面這首詩集中了袁丹秋的神功:“繞了許久,蠕入彩虹。騎飛龍生風。橫河渡海,接天通。”上面這首詩的意思是踩著星虹,騎著龍。速度快得星星閃,閃電閃,只覺得耳朵生來就有風。妳可以穿過河流,飛過大海,在天空中自由地遊泳,壹直到神話中的天國。這和屈原《李*》中的飛龍是壹個意思,就是以翺翔來向往自由,以遊仙來寄托理想。
詩的最後壹句說。“我知道妳是無窮無盡的。”《文苑華英》中“流浪之心”的含義就更加明顯了。原來,無盡的“聶洪興”、“飛龍”、“渡江渡海”之旅,不過是“心之旅”。所有這壹切都是詩人想象力的產物。不是真的。原來只是壹次自由自在的心靈之旅。這類似於莊子的“遊心”(《莊子·澤洋》:“知遊心無窮。”)漫遊精神是完全壹致的。
這首詩歌頌了袁丹秋對神仙的熱愛。“愛神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中故意把袁丹秋寫成能騎龍過海的仙女,表達詩人對故友的美好祝願,並與他們開玩笑。李白真心希望袁丹秋像仙女壹樣自由快樂,這當然是李白自己的願望。詩歌是歌謠體,三、三、七的句式使詩歌更加生動多樣。詩的前半句和後半句結構重疊,有壹種長短交替的音樂美。後半句的第壹句和前半句的入句也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使前後段落自然銜接,渾然壹體。這首詩有壹種自然自然的民間氣息,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見李白在學習民歌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首詩就是他學習民歌的優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