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中古詩對比閱讀教學

初中古詩對比閱讀教學

古詩詞是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深深積澱的體現。學習古詩詞是學生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我給大家帶來初中古詩對比閱讀教學,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古詩對比閱讀教學1

古詩詞是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深深積澱的體現。學習古詩詞是學生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怎麽引導學生去學習呢?“比較閱讀法”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恰當、合理的比較引導學生透視語言現象,發現語言規律。初中階段的古詩詞光課內的就有六十首,且這些古詩詞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到許多歷史知識和典故,還要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來理解。因此,在教學這些詩詞時采用比較閱讀,既可減少教學時間,又可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1. 把同壹作者相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如學習李清照的詞《武陵春》和《醉花陰》,這兩首詞都抒發了作者對故去丈夫的無限思念與憂愁之情,體現出哀婉動人的風格;但在寫法上卻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過描寫人的心理活動抒情,尤其是“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壹句用奇特的比擬,假設的情景寫出了詞人的愁緒之深之重,與春天的美好形成鮮明的對照。《醉花陰》重在通過寫景抒情,“薄霧濃雲”、“玉枕紗櫥”、“暗香盈袖”、“簾卷西風”等詞句無不烘托出“愁永晝”、“涼初透”的秋季蕭瑟氛圍,塑造出“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的女主人公形象。

2. 把同壹作者不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如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和《浣溪沙》,這兩首詞風格迥異,《江》粗獷豪放,《浣》清新祥和。《江》的上闋記敘出獵情況,下闋抒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豪情,尤其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壹句比起同為豪放詩派的範仲淹更為奔放灑脫;《浣》的上闋描寫鄉村之景,下闋記敘尋茶之事,“簌簌衣巾落棗花——牛衣古柳賣黃瓜——敲門試問野人家”無不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情趣。

又如:詩聖杜甫《春望》壹詩集中體現了詩人沈郁頓挫的詩風。詩人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詩人的另壹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為平復叛軍而喜,為收復失地而狂,為結伴返鄉而歌),兩首詩壹憂壹喜,壹首是憂極而驚,壹首是喜極而狂,正反對照,突出詩人與祖國人民***呼吸,***命運的崇高人文情懷。

還有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遊於文藝;北宋滅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飽經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因而她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後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

3. 把不同作家同壹主題的詩詞作比較 即將所學的某壹首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壹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o采薇》)。把這幾首同壹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在教《石灰吟》和《墨梅》這兩首古詩時,可緊緊抓住兩首古詩中壹個非常傳神的“留”字,讓學生明白了這兩個“留”字都是用來表達自己的誌向的:《石灰吟》中詩人願意像石灰那樣不怕磨練,潔身自好,敢於粉身碎骨,是為了把清白永留人間。《墨梅》中詩人借墨梅的不畏嚴寒、清香四溢的特性,表達自己對貞潔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多元化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

也有壹些不同的作品描寫了同壹種事物,卻有不同的神韻。如對春草的.描寫: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也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幾句詩都是寫草,但草的深淺、情態各不相同,把這幾句詩比較來讀,學生就會得到作文啟示,原來同壹事物可以寫得這麽多彩多樣。

同是送別詩,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是壹種少年剛腸的離別。王維在《渭城曲》說:“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壹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是壹種深情體貼的離別。李白的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後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壹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壹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才註意到壹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壹種充滿詩意的離別。

4. 把同壹詞牌名的不同作家的詩詞作比較 如晏殊的《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和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晏殊身處北宋繁華穩定時期,官居高位,內無衣食之憂,外無家國之患,自然在所描寫的少女鄉鄰生活——“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嬴,笑從雙臉生” 中流露出生活的快樂與輕松;辛棄疾卻面臨南宋風雨飄搖的戰亂時期,奸臣排擠,朝廷無能,內憂外患,在所描寫的軍營戰鬥生活中,為國戍邊的豪情與壯誌難酬的憤慨同存——“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5. 古詩詞中常出現的意象比較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後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比如“日暮”。 送別詩中常出現“日暮”、“斜陽”、“暮雪”、“暮鐘”等表明傍晚時分的詞語。並非詩人喜歡傍晚時分送別,而是別離這種憂傷的情感與暮色朦朧中的蒼茫感相協調。並且,傍晚時分會伴隨著飛鳥歸林、魚沈潭底,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征夫來說,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離情別緒。如: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溫庭筠《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總之,教學活動中,古詩詞教學無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美國比較文學家韋勒克認為“比較是所有的批評和科學都使用的方法”,學生通過“比較”,可以拓展詩詞閱讀的視野,更加深入地領會詩詞意蘊。初中生如經常采用比較法閱讀,有利於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讀物的內容,提高閱讀效果。

初中古詩對比閱讀教學2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古詩文時,必須改變教法,指導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和創新上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古詩文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詩文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為此,我在教古詩文時,在“朗讀”“理解“背誦”“延伸”這四個方面上作了大膽的嘗試。

壹、朗讀

首先讓學生自讀,從課題到作者,從開頭的導讀到課文,再到註釋,讓學生自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初步了解作者,課文的大意,表達思想感情。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讀。

1.讀準字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由學生自己或小組查字典或詞典解決。

2.讀準詩文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讀通全詩,做到停頓正確。特別是教古詩,正確停頓、富有節奏的朗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的角色,有利於理解古詩的含義。

3.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於體會古詩文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二、理解

多讀是理解的基礎,這樣就能逐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了實現這壹目標,我主要用下面的方法來引導學生。

1.理解作者。我們常說“文如其人”,那麽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文。體會作者創作時的豐富情感的重要壹環,它可以使學生對古詩文及作者有壹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文作好鋪墊。了解作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介紹作者的文風。 (2)介紹作者的評價。(3)介紹作者的創作背景。

2.理解文本。這是學習古詩文中最重要的壹環。這壹環節的教法是靈活多樣的,首先還是讓學生認真地根據註釋讀懂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作個記號,在小組內提出解決,解決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師生壹起探討。學生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作點撥。這壹環節的訓練,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再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裏,品味古詩文的美。通過各種方法創設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讀者心中的意象,這樣讀者與作者的感情就會產生***鳴,進壹步理解作品的主題。

三、背誦

“誦”過關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在真正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前提下,把握詩的音樂美、意境美的同時,讓他們熟讀精背以至默記在心,最終完成語言積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誦的古詩文壹定要背誦,並且要當堂背誦。平時還在早讀和晚讀課中,讓學生進行練習背誦。

四、延伸

指導學生參讀與課文相關的材料,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語文學習時空。古詩文鑒賞雖然重在本身,但不囿於壹篇,推及其他,聯類比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溫故而知新,可擴大閱讀和拓寬視野,可映襯對比,加深認識,對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古詩文教學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但鑒賞古詩文的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始終是我們古詩文教學的目標,誦讀應貫穿教學的始終。尤其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更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誦讀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