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太平軍數次進攻上海及太平軍在上海的相關信息。

太平軍數次進攻上海及太平軍在上海的相關信息。

從鴉片戰爭開埠到太平天國,上海已初步發展成為“洋貨萬千”的通商口岸。對於定都南京(天京)的太平天國來說,奪取長江口不僅可以切斷清朝南北的水運命脈,還可以借助通商口岸的便利發展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獲得穩定的外國武器和軍用物資來源,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1853年春(清朝鹹豐三世、太平天國郝貴三世)太平軍剛剛占領天京的時候,上海灘的防守相當空虛。清軍松太路的吳拼湊了壹些兵,雇了洋船,但是廣東猛將很多,而且這些猛將身上的刀也不少,戰鬥力相當低。當時英法等國在上海壹直未能獲得租界,與清廷矛盾尖銳。他們被太平軍的勝利嚇壞了,普遍持觀望態度。英國特使幾次拒絕了吳的“助剿”請求。這個時候,如果太平軍決定先取蘇南,再攻上海,成功的幾率很大。但洪秀全和楊高估了形勢,很快派出大批精銳部隊在其首都“掃蕩北方”,企圖壹舉攻克北京,消滅清廷。然後為了解決天京守軍的糧食問題,派兵西征,從上遊取糧,留守兵力有限,只能困在天京、鎮江、揚州,無法進壹步東進,耽誤了奪取上海最有利的戰機。

當年9月7日,刀會起義,占領上海縣城。前後壹度奪取嘉定、青浦、寶山、南匯、川沙等縣廳。起義後不到壹個月,教主劉立川等人改太平天國國號,派人分水陸給天京王洪秀全送奏章,表示願意服從太平天國的領導,但兩封信都沒有送到。起義前,刀會派士兵到太平軍進攻蘇州、常州。那是在1853的四月。這時,主持軍政的太平天國東王楊聽說了刀會起義,寫了壹封聲討信。他壹方面質疑刀會為何沒有如期入伍,另壹方面又勸說他們加入太平天國。不知道這封信是否被投遞。但此後太平軍再也沒有派壹兵壹卒到上海,直到1855年2月17。

太平軍和刀會都有聯合的願望,但最終沒能聯合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至於刀會,雖然他們尊崇太平天國的稱號,使用其旗幟,甚至在布告中引用太平軍常用的聖經語言,但他們仍然自稱“大明”,崇拜偶像,抽鴉片,這是天國教義所不允許的。太平天國方面,除了主觀上的問題,客觀上兵力不足,清軍江南、江北兩大陣營又是朝夕相處,實在難以分兵,望其項背。鎮江司令羅的輪廓,是天地之會,與刀會有很深的關系。他曾在儀征準備600只獨木舟,打算沿江突破清水師的封鎖,支援上海城,但羅很快被調走,此事被擱置,太平軍又浪費了壹次拿下上海城的好機會。

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時,東王楊以下的大量太平軍首領和骨幹士兵不是被殺就是被留。太平天國勢力大衰,疆域日漸萎縮,已無力顧及東方。直到1860年5月,太平軍集中兵力,以“圍魏救趙”的計劃摧毀江南大營,並在短時間內橫掃蘇南,才再次將攻占上海提上日程。

1860年6月至1862年6月,太平軍三次進攻上海,與淮軍、中外混編洋槍隊甚至英法正規海軍、陸軍進行了多次激戰。上海的這三場戰役總結如下。

李秀成

& amprs=n

戰前準備:

太平軍事:

6月2日,太平軍李秀成部攻克蘇州,建立蘇福省,蘇州成為後續進攻上海的後方基地。23日,李秀成、陸順德、麥東亮部從昆山進入嘉定縣城,昆山是今天上海第壹個被太平軍攻克的縣城。26日,退出嘉定,1年7月,攻克松江府城,清剿婁縣令邊乃。22日,他們再次攻占嘉定。與此同時,另壹支太平軍賴部(隸屬英王陳玉成)也攻克了青浦縣,建立了進軍上海的橋頭堡。此前,忠君將軍陳坤書、陳炳文攻克嘉興府,從南方包圍上海。

劉順德部是偏師,兵力少,而賴部多為新兵,戰鬥力更差。兩部已無兵力攻上海,而忠君李秀成主力已滯留蘇州兩個月。其不作為的原因是:壹是新占領區有大量槍、船、團等地方武裝需要鎮壓;第二,天王給的壹個月期限已到,英王陳玉成堅持按約定用忠君輔佐西安慶。這兩個人是有爭議的,因此王幹有必要在6月下旬來蘇協調。第三,忠君在短短壹個月的時間內,大量招募士兵,部隊規模迅速擴大,需要壹定的整編和訓練時間才能出征。

在這種情況下,王忠義壹面命令陸順德等人積極幹預,壹面采取政治和外交手段,企圖從戰略上奪取上海。6月23日,包括林在內的三名美國傳教士從上海訪問了蘇州,與王鐘進行了友好會談,並立即返回上海。6月和7月,艾等5名英國傳教士也抵達蘇州。由於忠君對國際大勢無知,誤以為和太平天國壹樣信仰上帝的歐美國家,把他們當成“洋文臣子”,興沖沖地派人扮演天王洪秀全,報告“洋人下凡”,要求在香港生活多年、與洋人有交往的乾王來蘇州“教洋人”;天京對“洋人下來”也很激動。它不僅給忠君寫了壹封信,還特意表揚了外國人。8月2日,再次專程來蘇的會見了第二次來訪的艾。由於王幹曾在香港和上海生活過,與幾位傳教士很熟,會談的氣氛比較融洽。

幾位傳教士在遇到忠君時遞上英文名片,加深了不懂外語的忠君的誤解,以為他們是“來投芳版”的政府官員,進而有了利用這位和他們壹樣信仰上帝、先前曾把鹹豐皇帝趕出北京的“洋官”作為內部朋友,和平進駐上海的意圖。從6月到8月,王鐘和王幹多次致函各國大使,希望他們支持或至少不幹涉太平軍在上海的存在。這壹時期,滬上外國人來蘇等地做軍火等生意的絡繹不絕,其中有些人還隨口表達了對太平軍的欣賞,這讓王鐘等人覺得洋人至少對太平軍沒有惡意。

在進行外交努力的同時,他們還積極聯系其他知情人。據王鐘七月六日給陸順德的信,在滬清軍有“兩廣兵三千余人”,但實際上是清方下級軍官,廣西人於義政、郭功德等。,總數剛剛超過100。

除了大勝之外,還有洋人的支持,士兵的勇氣,這些“有利因素”結合在壹起,自然讓忠君和他的手下對輕取上海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