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

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

 作為壹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壹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點

 2、掌握尋月過程中孩子的心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作者,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品味月亮,結合想象或聯想把心中的月亮生動的描繪出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文章內容,了解作者通過尋找月亮所要表達的感情

 2、品味月亮的美,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壹、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壹個傳統節日是什麽節嗎?妳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幹什麽嗎?(學生自由談。)妳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課件出示:月跡

 下面我們就壹起和作者回到童年裏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壹起去尋找月亮,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課件出示:

 1、作者:賈平凹(1952~)當代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75年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著有小說集:《商州散記》、《天狗》;長篇小說《浮躁》;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2、生字詞:(略)

 3、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文章寫了什麽時間、什麽地點、什麽人物的壹件什麽事情?

 明確:時間:中秋節的夜裏。

 地點:“中堂裏”“院子裏”“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三、師生合作,探討課文

 1、學生仔細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麽樣的不同呢?

 明確:穿衣鏡上(3)→院子裏(5)→酒杯裏(24)→小河裏(28)→眼睛裏(30)

 鏡中月 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

 院中月 玉玉的、銀銀的

 杯中月 小小的滿圓、可憐兒樣

 水中月 銀光、多

 眼中月 小小的、多

 2、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情緒有怎樣的變化呢?(盡量從文中找尋表現人物心理情緒變化的詞語)

 明確:——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壹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於她,大家由“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了起來”。——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並沒有走”,大家“越發覺得奇了”。——河中尋月,眼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麽多的”,壹番議論之後,大家“都覺得滿足”。

 3、這些孩子們心理的變化過程表現出了什麽呢?

 明確:——因壹時的不了解而產生的失望之情反襯了孩子們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因不能擁有月亮而產生的嫉妒和爭執,反襯出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大家“越發覺得奇了”同樣表現了孩子們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認識到月亮“是屬於我們的,每個人的”都“覺得滿足”,沒有壹個人想獨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擁有就好,表現了童心的純潔美好。

 4、在孩子們尋月的過程中,奶奶這個人物是不可忽略的,那奶奶是個什麽樣的人物形象呢?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麽作用呢?

 明確:①壹個對生活充滿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②高明的教育家,註重引導孩子關註外界,探索自然,註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並把孩子心靈不斷帶進新的'高尚境地。作用:沒有奶奶這個人物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四、課堂小結:

 生活中處處有美,只要我們擁有壹顆追求美好的心,努力去尋找美,就壹定能夠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是屬於我們每壹個人的。

 五、發散思維:

 生活處處存在“美”,時時都有“好”,讓我們用這雙擦亮的眼睛來找壹找我們身邊的“美好”吧!

 提示:教室裏、校園裏、家庭裏、小區裏、村莊裏……

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認“裊、嫦”等7個生字,掌握“累”這個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

 3、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4、感悟並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給文章劃分段落。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感悟並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壹、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到題目,我想起壹首詩:(出示課件2)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入青雲端。

 這首詩是孩子們眼中的月,“白玉盤”、“瑤臺鏡”多麽美好的比喻呀。從中可以看出,在孩子們的眼中,月是多麽美好。

 今天這篇文章也寫了孩子眼中的月。現在就讓我們去看壹看吧。

 板書:月跡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示課件3)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出生字詞。

 2、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解決這些生字詞。

 3、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並概括段意。

 生匯報學習成果

 課文***分三部分:

 板書:(出示課件4)

 第壹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裏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並發表感慨。

 三、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讀文章,(出示課件5)

 思考: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生總結,歸納:

 中秋月夜,孩子們在庭院中、小河裏尋找月跡。

 2、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生總結,歸納(出示課件6)

 板書: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讀,賞月之美

 1、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我們先看到鏡中月。妳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出示課件7)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自由讀課文,思考:妳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麽?(出示課件9)

 明確:(1)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壹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出示課件11)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麽惹人憐惜。

 五、再讀,探月之喻(出示課件12)

 1、精讀,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們並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裏,在孩子們的眼睛裏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麽呢

 板書:尋找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2、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後兩節。

 3、找出文中對月亮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語句,並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六、小練筆。根據要求仿寫句子。

 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

 七、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註重對學生朗讀的把握。在品讀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來理解整個句子的內容,從而達到對整個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學中,我還註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初讀課文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通過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從而達到對基礎知識的把握。

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3

 教學目標:

 1、 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了解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純真願望。能說出作者通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壹、課前準備:復習關於月亮的詩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寫的是什麽時間,什麽地點,什麽人的壹件什麽樣的事情?

 三、尋月過程,品味文本: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麽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麽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麽?

 2、明確尋月過程:(尋月所見和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

 3、“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5、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在,我想問壹個問題——為什麽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四、課外探究:

 1、奶奶是個什麽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麽作用?

 2、這篇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麽不同?

 五、閱讀課文“我們這些孩子”到“桂樹”壹段,完成下列練習:

 1、開頭壹句有什麽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壹句用了什麽修辭?“款款地”“悄沒聲地”說明了月亮怎樣的情態?

 3、“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壹口氣吹跑了呢”壹句表達了孩子們怎樣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麽壹個滿滿的圓了,……這般兒亮的。”是從幾個角度來寫月亮的?

 5、作者在寫月光的同時,為什麽還寫了院中的桂樹?

 6、妳覺得作者在文中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月亮”指的是什麽?

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4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重點: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難點: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發學生熱愛美,追尋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材料,學生分組(月亮兄弟組和月亮姐妹組)

 教學設計:

 壹、激情導入,對吟月詩。

 教師預設1:上課前請同學們微微閉上雙眼,聽壹首歌。(播放歌曲)這首歌使妳想到什麽呢?

 教師預設2:每當圓月掛在天空,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詩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豪情激蕩著我們的心靈。看到月亮,妳會想起哪些詩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二、整體感知,比尋月跡。

 1、初識作者。

 2、教師預設:妳能用壹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嗎?(提示: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過程來說。)

 盼月(1—4)、尋月(5—30)、議月(31—36)

 3、教師預設: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有沒有註意到旁批中的“感悟品味欣賞”呢?對照這些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壹邊找出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壹邊思考那時孩子們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壹個兩字詞語來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根據圖示壹壹完成。

 ***同小結:隨著尋月足跡的不斷變化,孩子們的心理也在不斷變化。原來,尋月的過程正是孩子們獲得滿足的過程,尋月的過程正是童心升華的過程呀!

 三、品讀佳句,賽悟月美。

 教師預設: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們的註意。那麽,孩子們眼中的月亮是什麽樣的呢?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並作批註,說說妳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範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

 月亮兄弟:“款款”運用疊詞,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態,款款而來,

 多麽優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長了腿”擬人手法,壹個活潑可愛的月亮來到我們面前。

 B、“哦,壹個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聽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著,月宮應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應是美麗多姿的。壹切都是那麽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屬於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為喜歡月亮,所以才會有爭執,這正體現了孩子們對美的熱愛與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裝進心裏,心中有美那麽壹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個人的,它並沒有走,妳們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個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發現美。

 F、“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嗎?

 月亮姐妹:擁有了月亮還不夠,還想擁有天空,擁有美還不夠,

 還要去發現美進而創造美。

 教師小結:說得太好了!擁有了月亮,就擁有了天空,擁有了美麗的心靈,就可以去發現美,創造美。原來,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尋月的過程就是尋美的過程啊!

 孩子們心靈美好,所有可以發現美,這不正是純真的童心童趣的體現嗎?作者就是用這樣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來表現兒童對美的熱愛與追求。

 四、爭探月喻,競抒月懷。

 1、“月亮是個好。”在妳眼裏月亮又是個什麽呢?如果問我,我會這樣回答:······

 妳也來說說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2、讓我們***同欣賞月空,也用我們富有情趣的語言,表達對她的熱愛吧。

 教師展示範例。

 請寫下妳的感悟,下節課,我們將***同欣賞妳們的佳作。

初壹上冊語文《月跡》教案5

 壹、教學目標:

 1、使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孩子們在哪裏尋到了月亮。

 2、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沈的愛,理解“月亮屬於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3、掌握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4、練習采用查資料或詢問的方式解決自讀中遇到的壹些疑難問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課時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壹個傳統節日就要到了,妳知道是什麽節嗎?妳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幹什麽嗎?(學生自由談。)妳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也可以師先背誦《小小的船》,以“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板書課題:月跡齊讀課題“跡”什麽意思?

 下面我們就壹起和作者回到童年裏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壹起去尋找月亮,

 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認真讀,掌握生字的讀音。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的老師做以梳理。

 三、師:文中的孩子們在哪裏尋到了月亮?

 1)請同學們再仔細讀壹讀,找壹找,畫壹畫。

 2)全班交流。隨機理解“中堂”等詞語。

 3)哪段是寫在中堂裏尋到月亮的?

 第二課時

 壹、品讀課文,體會寓景之情。

 (壹)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段。劃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月亮還在竹簾上爬,……壹個失望。“

 理解:款款滿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妳見到過嗎?談談哪些句子描寫的情景妳也見到過?(也可演示)

 3孩子們看到這個景象後,是什麽心情?妳從哪裏感受到的?

 學生談各自的體會。

 4再來讀讀這壹段落,把孩子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指名朗讀,教師指點。

 師:當月亮不見了時,孩子們又在院子裏找到了它的蹤跡,哪幾段是寫在院子裏的事?找壹找。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找,在院子裏,我們看到了什麽?議論了什麽?孩子們又在哪裏尋到了月亮?

 2、交流:在院子裏孩子們看到了什麽?院子裏的景色怎樣?妳從哪兒體會到的?有感情地練讀課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們的心裏想些什麽?

 3、孩子們對月亮產生了無盡的遐想,聽了奶奶的話,作者當時想到了什麽?

 理解:面面相覷裊裊

 妳讀了奶奶的話,妳在想什麽?

 (如果沒有學生講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師可補充出來)

 4、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師:孩子們又在酒杯裏,葡萄葉兒上,瓷花盆上,爺爺的鍬刃兒上,上灣,下灣,還有------(弟弟妹妹的眼睛裏,讓學生補充出來)尋到了月亮,同學們,妳還能說出在哪兒還能尋到了月亮嗎?

 (三)、師:當三妹以為月亮是屬於她時,她是什麽心情,什麽表情,我們呢?

 (練習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美好的月亮,孩子們是多麽向往和熱愛。)

 (四)、師:可奶奶卻說,月亮屬於我們每個人,聯系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於每個人的嗎?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談出自己的理解,並做到有根有據,分析到位。

 (若學生沒有註意到後面幾個自然段,可引導學生:文中的孩子們覺得月亮是什麽呢?等問題讓他們去關註這些話。)

 二、總結全文。

 當大家知道月亮不僅屬於漂亮的三妹,同時也屬於每個人時,他們滿足了,他們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著了,睡得那麽甜。看,睡夢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會夢到什麽呢?

 學生想像

 同學們,明月寄相思,作者回憶童年的壹個中秋夜,是為了什麽呢?

 學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承載著人類美好願望的月亮也同樣屬於妳們每個人,只要妳想要月亮。

 三、課後拓展作業

 1、搜集描寫月亮和月光的,詩歌,詞,故事,做壹期手抄報。

 2、找出描寫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讀壹讀,背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