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吳梅的歷史典故
烏梅又名石梅、烏梅、唐梅肉、梅子、春梅,是薔薇科梅的幹燥近熟果實,在中國各地,尤其是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李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和食用歷史。1979在河南裴李崗遺址發現了距今約7000年的梅坑,1962在上海青浦縣崧澤遺址也發現了距今約5200-5900年的野生梅坑殘片。漢代寫的中醫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最早有梅果。
很多人看到梅子都會想起“望梅止渴”的歷史典故。據說三國時曹操行軍,因為勞累找不到有水的路。當他非常口渴的時候,曹操告訴士兵,他面前有壹片酸溜溜的李子果實,讓所有人都流口水,堅持待在有水的地方。
曹操和梅的故事還不止這些。《三國演義》中有壹個經典情節“梅花煮酒論英雄”,指的是官渡之戰前掌管朝鮮局的曹操,用壹場酒席試探劉備是否有稱霸天下的野心,最後被劉備的巧言騙了的故事。酒席上,梅花放在酒壇裏煮著喝。
02
從烏梅到酸梅湯
這兩個典故和故事雖然與烏梅沒有直接關系,但足以說明烏梅的果實酸甜可口,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壹種傳統的夏季飲品——酸梅湯,這種飲品已經流行了幾千年。
制作酸梅湯的原料主要有烏梅、山楂、陳皮、桂花、甘草、冰糖。這些材料熬制後可以作為茶飲料。相傳酸梅湯是秦始皇的禦醫徐福發明的。當時的秦始皇因為工作辛苦,飲酒過度,覺得沒有食欲,還很痛苦。醫生們盡了最大努力,但秦始皇的病情仍然沒有好轉。無奈之下,垂福想到了之前烏梅被用來治厭食癥的案例,於是投入到研究中。最後幾經改良,做成酸梅湯。秦始皇取後,果然好轉,賞賜徐福。他還把這種糖醋湯命名為“徐公飲”。
到了清朝,酸梅湯在禦廚改良後成為皇家飲品,特別受乾隆皇帝喜愛。因其具有清熱涼心、除心痛、祛痰止咳、祛疫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益魚寶武職梅湯”。
後來傳入民間,於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商販。直到今天,酸梅湯仍然是壹種非常受歡迎的飲料。
03
烏木的實用知識
大家都知道用烏梅可以煮出好吃的酸梅湯,那麽日常使用中應該如何選購烏梅呢?妳應該知道這些知識。
?烏梅和青梅的區別
烏梅是烏梅的近成熟果實,經低溫幹燥,燉至表皮皺縮,顏色變黑後的壹種藥食兩用中草藥。我們平時說的青梅也是李子樹的果實,但是不加工也可以吃。這裏說的烏梅和青梅,其實是李樹果實的不同狀態。
此外,還有壹種龍腦香科李屬的常綠喬木,也叫梅花。而龍腦香科的烏梅過去常作為優質木材,果實很少作為水果食用。
?去哪裏買最正宗的烏木?
腌制曬幹的烏梅壹般可以在超市的幹果區買到,這種烏梅可以直接食用;如果用來做酸梅湯,最好去藥店買藥食同源的烏梅。這種烏梅需要用水煮才能發揮出最好的風味效果。
?烏梅的鑒別與選擇
首先,從外觀和形狀上看,真品烏木為圓形或不規則扁圓,贗品為扁圓或略扁圓。真烏木表面極度皺縮,假烏木表面平整,皺縮不明顯。其次,從顏色上看,正品是棕黑色到黑色,仿冒品是灰棕色或黑棕色。再次,從石頭的角度來看,真石表面有很多凹坑,而假石邊緣較厚,有溝槽,表面沒有凹坑。第四,從氣味上判斷,正味極酸,有煙熏味,而偽品只有壹點酸味,酸度遠不及烏梅。
看似普通的烏木,卻有這麽多有趣的知識。氣溫逐漸升高,趕緊安排酸梅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