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寫山水的文言文仿寫

寫山水的文言文仿寫

1. 問下誰有寫山水景色的文言文

《蝴蝶泉》 南二裏,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余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 半裏,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裏,抵山麓。

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壹小樹,仍有壹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

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余在粵西三裏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

詢土人,或言蝴蝶卻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 < >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 >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 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

2. 描寫山水的古文言文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撬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譯文:從西山路口壹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壹條向西走,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壹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壹條河流截斷了,有壹座石山橫擋在路的盡頭。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壹塊好像堡壘,有壹個洞像門。從洞往裏探望壹片漆黑,用壹塊小石子丟進去,從很遠的地方傳來咚咚的響聲,那激越的聲音,好久才消失。盤繞著石山可以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箭竹,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那些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俯有仰,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我認為造物者確實存在。但又奇怪他不在中原地區創造這樣的美景,卻放在偏遠的永州,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壹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造物者倘若不應該這樣做,那麽難道果真沒有造物者嗎?有人說:“小石城是用來安慰那些德才兼備而在這裏受屈辱的人。”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造就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3. 用《三峽》這篇課文仿寫桂林山水,是用文言文寫150字

我就要看到美麗的三峽了。

黎明,乳白色的水鳥大聲地叫著,在海面上飛來飛去,船開動了,壹會兒,駛進了三峽。只見滔天的江水翻起了江底的泥沙,沖進巖石上,飛濺了壹丈的浪花,水聲震耳欲聾。萬裏長江壹瀉千裏,向東奔去,兩岸是懸崖峭壁,高高聳立。

船到山前,忽然來了個急轉彎,順著水流,向旁邊駛去原來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啊!我心裏不覺壹喜。

張飛塔、白帝城等名著壹閃而過,我看到了白天繚繞、高聳接天的女神峰。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多麽雄偉壯觀啊!

4. 描寫自然景色的文言文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壹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壹座裏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壹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壹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壹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裏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壹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裏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壹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壹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