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鳥的詩句賞析

關於鳥的詩句賞析

1. 有關於鳥的詩句及賞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賞析:這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壹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壹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

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壹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賞析:以動寫靜,壹“驚”壹“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裏的幽靜與閑適:月亮從雲層中鉆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只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江雪》賞析:為漁翁精心創造了壹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背景: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壹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

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壹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

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境該是多麽幽冷孤寒呀!這裏,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塗,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

2. 有關於鳥的詩句及賞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賞析:這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壹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壹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壹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賞析:以動寫靜,壹“驚”壹“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裏的幽靜與閑適:月亮從雲層中鉆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只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賞析:為漁翁精心創造了壹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背景: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壹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壹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境該是多麽幽冷孤寒呀!這裏,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塗,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

3. 有關鳥的詩句及賞析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獨步江畔尋芳》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宋·徐俯《春遊湖》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宋·徐元傑《湖上》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宋·王令《送春》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唐·杜甫《旅夜書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沙》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四首》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宋·張誌和《漁歌子》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唐·杜甫《羌村三首(之壹)》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秋思》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唐·劉長卿《送上人》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枝啼。——宋·葉紹翁《西溪》

②帶“鳥”字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唐·韋莊《臺城》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唐·杜甫《望嶽》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唐·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

4. 詠鳥詩句的賞析

①不帶“鳥”字的詩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唐杜甫《獨步江畔尋芳》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宋·徐俯《春遊湖》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宋·徐元傑《湖上》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宋·王令《送春》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唐·杜甫《旅夜書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宋·晏殊《浣溪沙》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33036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西江月》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絕句四首》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宋·張誌和《漁歌子》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唐·杜甫《羌村三首(之壹)》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元·馬致遠《秋思》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唐·劉長卿《送上人》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枝啼。——宋·葉紹翁《西溪》 ②帶“鳥”字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唐·柳宗元《江雪》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唐·韋莊《臺城》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唐·杜甫《望嶽》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唐·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

5. 詠鳥詩句的賞析

1.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唐杜甫《獨步江畔尋芳》 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壹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沈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

“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2.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回舊巢棲息,它的輕盈體態和喃喃燕語,為人們增添了不少生活樂趣。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贊道:“雙燕復雙飛,雙飛令人羨。”南宋的《燕子》詩雲:“燕子營巢得所依,銜泥辛苦傍人飛……不戀雕梁萬裏歸。”

南宋詩人陸遊也寫過壹首《燕》:“……爭梁碎語驚幽夢,掠地斜飛避畫簾。雛食得蟲應自喜,巢泥經雨更頻添……”詩人通過詩句,把燕子的生活習性刻畫得生動傳神。

3.杜鵑又稱“子規”。相傳,蜀國國王杜宇在失國身亡後,化為杜鵑,因而杜鵑常被視為淒涼之鳥。

李白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杜甫的“子規夜啼山竹裂”,張泌的“等是有家歸不得,杜鵑休向耳邊啼”等都是詠杜鵑的名句。杜鵑喜食毛蟲、白蟻等,是益鳥,也是候鳥。

南宋詩人陸遊在《鳥啼》中寫道:“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詩人把杜鵑的啼聲作為報春的信號,向人們昭示春的信息。

春天的早晨,壹聲聲清脆的鳥聲是大自然美妙的樂曲。

6. 空山鳥語佳句的賞析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寫了那幾種鳥的鳴叫聲,它們分別有什麽特點?(2分) 答案:綠背黃紋的鳥,重復纏綿;山雀,短促嘹亮;鷓鴣,忽斷忽續. 1.文章多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描繪鳥的鳴叫聲,摘抄出壹句,分析其表達作用.(2分) 答案示例:“山雀們短促而嘹亮的鳴聲,讓人來不及凝神,只感到壹陣輕快的音樂雨,散亂地、急驟地、漫天撒來,直把妳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鳴叫聲比喻為“輕快的音樂雨”,這是用人的視覺、觸覺來描寫聽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雀的鳴叫聲給人的美好感受. 2.仔細閱讀文章第④段,概括寫出作者感到“悒郁”和“悵然”的原因.(2分) 答案:少年的好時光,總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遠像山雀那樣歡樂,因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類. 3.妳怎樣理解第⑤段中作者的“夢境”?(2分) 答案:這是作者因聽到鷓鴣的鳴叫聲而勾起的對故鄉的回憶,表現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4.文章開頭說“到山上來,我最喜歡的事就是聽鳥叫”,結尾說“我想做壹只鳥,在山中”,試聯系全文說明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憧憬自然,贊美生命,謳歌自由.。

7. 詩歌《鳥兒死去的時候

鳥兒死去的時候, 它身上疲倦的子彈也在哭泣, 那子彈和鳥兒壹樣, 它惟壹的希望也是飛翔. 很簡單,很直白,只有壹個形容詞“疲倦”,因何疲倦?趕路累了?飛翔的願望因鳥兒而嘎然終結? 自己想吧. 兩個運動的軌跡交叉了,在同壹時點上,往往會湮滅,燦爛火花只標示能量宣泄之強度.在宇宙、星系,類似碰撞不停地上演,這叫自然規律,能結束遊戲的只有上帝. 有了生靈,生靈中又進化出“靈長”,就不同了.於是,人造的交叉軌跡越來越復雜,很難壹言畢之,或可稱其為命運吧.標示碰撞熱烈的不僅是火花,還有血花.除此,還有無形的軌跡交叉與重合,如話語、思想、權力等,他們被不同的身體拋出,強大的往往吞並弱小的……這些不是我能說清的,打住. 日丹諾夫這首小詩,揭示出的似乎也不局限於命運的悲喜,這就是詩的妙處. 伊萬·日丹諾夫,1948年出生,在中國2008年他才退休,是俄羅斯新潮詩歌的代表.他利用語言、經驗和記憶的碎片,不僅像後現代主義者那樣贊美或挖苦這個世界,而且努力反對後現代主義,創造出了當代真正的抒懷聲音.。

8. 求壹首古人關於鳥的詩歌,並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賞析壹 杜甫詩作沈郁頓挫久為人所稱頌,而其詩聖創作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對詩歌意境的開拓等方面更是為後者所重,詩學杜甫的難計其數,“詩聖”的影響至今不息。杜甫的詩作,除真寫關切人世社會的遭遇、變動外,還有不少是通過寫景以達情景相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的,現在要賞析的這首《絕句》正屬此例。

杜甫平生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誌向,但由於當朝李林甫等權奸的當道,再加上房官壹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難行,從此永遠離開了長安,離開了宮廷,歷經飄泊,他始終關心著民生,關切朝廷,但卻也長久地受著被投閑置散而愁悶滿懷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飄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嚴武向朝廷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諫檢校工部員外郎。這首絕句就寫在這壹期間。

詩歌以壹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給人營造出壹個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仿佛給人壹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好壹片具有喜慶氣味的生機!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裏,壹碧如洗,白鷺在此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壹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壹種向上的奮發,此著壹“上”字之妙。此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象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劃,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機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鷺的飛翔上天,前間的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壹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9. 急求

百囀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歐陽修——《畫眉鳥》 百囀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註釋] ①隨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樹林裏飛來飛去。 ②樹高低:樹林中的高處或低處。 ③金籠:鑲金的鳥籠。 [解說] 作者來到樹林裏,看到畫眉鳥在開滿紅紅紫紫山花的枝頭自由自在地飛翔,聽到它們在高高低低的樹梢上盡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們鎖起來,即使是鎖在金籠裏,它們也不會唱出這樣美妙的歌聲了。因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決條件。鳥是這樣,人不也是這 樣嗎? [今譯] 這才知道把畫眉鳥鎖在金籠裏聽它啼叫,遠不如讓它在樹林裏自由地歌唱。 [賞析] 本篇借詠畫眉以抒發自己的性靈,詩題壹作《郡齋聞百舌》。畫眉、百舌,都是聲音婉轉的鳴禽,詩人在《啼鳥》詩中也寫過“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曉催天明。黃鸝顏色已可愛,舌端啞咤如嬌嬰。”可見他對“林間自在啼”多麽欣賞,這兒以“鎖向金籠”與之對比,更見出詩人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心理。詩人本在朝為官,後因黨爭牽連,貶為知州知縣,此兩句大概有所寄托。 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