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鴻雁傳書”的詩句如下:
1、南北朝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雁後,思發在花前。
2、宋代歐陽修的《戲答元珍》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3、唐代杜牧的《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壹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4、唐代杜甫的《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5、宋代戴復古的《月夜舟中》
滿船明月浸虛空,綠水無痕夜氣沖。詩思浮沈檣影裏,夢魂搖曳櫓聲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數點魚燈依古岸,斷橋垂露滴梧桐。
鴻雁傳書的典故:
漢武帝時,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
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壹只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
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
2. 鴻雁傳書的相關詩句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3. 關於寄信的詩句落花時 納蘭容若
夕陽誰喚下樓梯,壹握香荑。回頭忍笑階前立,總無語,也依依。
箋書直恁無憑據,休說相思。勸伊好向紅窗醉,須莫及,落花時。
虞美人納蘭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瑯玕影。閑階小立倍荒涼。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憶***燈前呵手為伊書。
使青鳥兮銜書,恨獨宿兮傷離居。李白
西來青鳥東飛去,願寄壹書謝麻姑。李白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李璟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李白
書無鴻雁如何寄,腸斷催歸作麼回。向子諲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
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晏幾道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陸遊
此情懷、縱寫香箋,憑誰與寄。柳永
別來憑誰訴,空寄香箋,擬問前歡甚時更。歐陽修
香箋小字寄行雲。纖腰非學楚,寬帶為思君。晁補之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
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雲中尺素書。李白
4. 關於信使的古詩如下,望采納:
驛船謠
作者:張羽
驛船來,鼓如雷。
前船去,後船催。
前船後船何敢住,鋪陳惡時逢彼怒。
畫屏繡褥紅氍毹,春夢暫醒過船去。
棹郎長跪勸使臣,願官莫喜更莫嗔。
古來天地如郵傳,過盡匆匆無限人。
昭君詞六首
作者:羅洪先
使臣何日發長安,乍到邊頭可奈寒。
多謝監宮頻慰藉,得恩何似得歸難。
次韻郭帥梅三首
作者:陳造
客子徒煩賦憶梅,怯寒未肯臘前開。
定知酒處頻回首,有待江南信使來。
次韻郭帥梅三首
作者:陳造
客子徒煩賦憶梅,怯寒未肯臘前開。
定知酒處頻回首,有待江南信使來。
春秋戰國門田子奇
作者:周曇
少年為吏慮非循,壹騎奔追委使臣。
使者不追何所對,車中緣見白頭人。
鳳陽使還
作者:張羽
拜陵初罷雪雲晴,使者南還荷聖靈。
馬上頓更新舊歷,風前重數短長亭。
逢人問俗諳傖語,到處尋源驗水經。
卻憶長幹橋畔柳,歸時應待眼青青。
5. 關於“寄信”的詩句有哪些1. 題朱慶余所居(賈島)
寄信船壹只,隔鄉山萬重。
2. 懷連上舊居(孟賓於)
城邊寄信歸雲外,花下傾杯到日西。
3. 過龍門/浪淘沙令(史達祖)
寄信問晴鷗。誰在芳洲。
4. 晝夜樂(無名氏)
隴頭寄信丁寧,樓上新妝鬥巧。
5. 王昭君(無名氏)
寄信秦樓下,因書秋雁歸。
6. 傷近者不見(王建)
天涯尚寄信,此處不傳情。
7.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張籍)
憑醫看蜀藥,寄信覓吳鞋。
8. 送祠部曹郎中鄴出守洋州(鄭谷)
開懷江稻熟,寄信露橙香。
9. 漣水古冢瓶文
借問船輕重,寄信到揚州。
10. 傷近者不見(王建)
天涯尚寄信,此處不傳情。
古代人寄信都是怎麽寄的?
最主要是靠人捎帶。馬上相逢無紙筆,任君傳語報平安。
6. 形容書信的詩句古代書信的“美稱”
河北 張木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大詩人杜甫《春望》中的詩句.信,滿載著深情厚誼,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如同面聚,因而顯得特別珍貴.
自古以來,書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給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稱,賦予了美好的情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多麽美妙的詩句,多麽動人的情境!
魚肚子裏真有“尺素書”嗎?古人的書信常用潔白的絹來寫,長壹尺左右,稱為尺素,故書信即稱尺素書.潔白的尺素常結成雙鯉之形,古樂府詩有道:“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因此,“雙鯉”為書信的代稱.前面引詩中的“烹鯉魚”並非真烹,不過是壹種生動的比喻罷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縛在雁足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常常合稱“魚雁”,例如古詩有“長江不見魚雁書,為遣相思夢入秦”.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除用絹、帛寫信外,還以竹片、木片作為書寫材料,稱為簡、劄、牘,故書信有時又稱“書簡”、“書劄”、“書牘”或“簡劄”、“簡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壹樣,都取壹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牘”、“尺翰”、“尺書”等等美稱.
紙發明以後,人們制作了壹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書信的代稱.晏殊有詞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