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經·唐風·山有樞》:只爭朝夕還是及時行樂

《詩經·唐風·山有樞》:只爭朝夕還是及時行樂

《詩經·唐風·山有樞》:只爭朝夕還是及時行樂

山有樞,隰有榆。自由以上,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上油漆,隰有栗。自由就是,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寫詩之人,存各美其美之心,固然值得敬仰。編詩之人,有美美與***之能,更值得人敬仰。

聖人刪“詩”,先有了“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個總基調。自此,讀“詩”之人,先抱持了無邪之心,而後見人之美,得美於心,陶陶然於其間。除了這個總基調的貢獻,聖人編詩,還有個自然而然的智慧在。

“魏風”所在,舜、禹故都,為晉國所並。“唐風”所在,帝堯舊都,周成王弟叔虞封地,後世子弟雖改國號為晉,然而,晉候緡時為曲沃武公所代。曲沃武公可以代晉,卻不可泯滅晉前之唐。

“魏”與“唐”,或為晉滅,或為晉代,然而,“詩”之存“魏風”“唐風”,十五國風中卻無有“晉風”。編者心跡,讀者可以會意了。

不獨如此,《詩經·唐風·蟋蟀》寫“蟋蟀在堂”時“良士瞿瞿”“良士蹶蹶”“良士休休”,教人於歲暮之時克制眼耳鼻舌身意只爭朝夕。《詩經·唐風·山有樞》緊隨其後,便教人莫要“宛其死矣”,要及時行樂以免“他人是愉”“他人是保”“他人入室”,節儉壹生,忙活半天,全做了他人嫁衣。

兩首詩擺在壹起,看起來是在“打架”,實際上卻是壹張壹弛,壹呼壹吸。編者真意,甚至是詩人真意,唯有兩首詩並讀並賞,才能有所窺見。

對於研讀《詩經》的人而言,“山有…隰有…”是壹種很常用的句式,《詩經·邶風·簡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句,《詩經·鄭風·山有扶蘇》中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山有喬松,隰有遊龍”句,《詩經·秦風·晨風》中有“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山有苞棣,隰有樹檖”句,《小雅·四月》中有“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句。可見,這是壹個特別常用的句式,用以強調所說道理的顛撲不破、自然而然。

詩人在《詩經·唐風·山有樞》中要說明什麽道理呢?

“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是說妳有華美的好衣裳,卻從不見妳前提後托穿將出來,妳有好車馬,卻從不見妳駕馭馳騁。“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是說妳有豪華大庭院,卻從不見妳使用打理,妳有鐘鼓大樂,卻從不見妳讓人演樂陶情。“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是說妳有美食家有,怎麽就不能鼓瑟吹笙,與人宴飲呢?

為了讓自己說明的道理更紮心,詩人幹脆講出狠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意思是說,妳這樣做的結果不過是有朝壹日死去了,這些衣裳、車馬、廷內、鐘鼓、酒食最終為他人所享受、占有。

這算是什麽道理呢?

與其說是勸人及時行樂,不如說是落魄浪蕩子鼓惑富家子弟的淺陋說辭。如果《詩經·唐風·山有樞》真的是這樣的主旨,孔子刪詩時,恐怕不會讓這樣的詩歌存續。《詩經·唐風·蟋蟀》是詩人在“蟋蟀在堂”的歲暮時節,生出只爭朝夕的急切,所謂“良士瞿瞿”“良士蹶蹶”“良士休休”是為君子標定了壹個該有的向上姿態。對比來看,《詩經·唐風·山有樞》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是“項莊舞劍”另有所指的,是借對有“衣裳”“車馬”“廷內”“鐘鼓”“酒食”君子的勸導,發出對主政者的高能預警。敗亡將至,若不盡早調整、防範,大勢已去時,壹切繁華不過他人嫁衣。

“只爭朝夕”並非只爭朝夕,不過是敗亡將至的心裏安慰、徒勞壹搏;“及時行樂”又哪裏會是及時行樂,不過是“意在沛公”的警示惕厲。

樞木生在山崗頭,白榆便在山溝溝。妳有華美好衣服,不提不托也變舊。妳有豪車與良馬,不去馳騁不去遛。有朝壹日妳辭世,反供他人去享受。

栲樹在山能成林,杻木窪地能存身。妳有豪華大庭院,不灑不掃不住人。妳有整套鐘與鼓,不奏雅樂空列陳。有朝壹日妳辭世,歸於他人空遺恨。

漆木當在山頭營,栗樹合當窪地生。妳有美酒與佳肴,何不鼓瑟與吹笙?今朝有酒今朝醉,把酒當歌來日醒。有朝壹日妳辭世,終歸別人享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