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壹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萬裏長城 八達嶺
八達嶺位於延慶縣,是明代長城保存得較完整的壹段,其關城建於壹五○五年(明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都是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臺,南北兩面各開壹豁口,接連關城城墻,臺上四周有磚砌垛口。這壹段的城墻,依山勢修築,墻身高大堅固,下部為條石臺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磚砌築,內填泥土和石塊。頂部地面鋪縵方磚,嵌縫密實。內側為宇墻,外側為垛墻,垛墻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墻轉角或險要處,則築有堡壘式城臺、敵臺或墻臺。城墻高低寬窄不壹,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達十四公尺。墻基平均寬六公尺半,頂寬五公尺余,可容五馬並馳或十人並進。
萬裏長城 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昌平縣,是長城的壹個主要關益。砌旁局山聳立,翠嶂重疊,中有長達二蔔公裏的溪行,俗稱關溝。這裏地勢險要,素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把強征來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漢代沿稱,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裏山巒間花木郁茂蔥籠,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壹。
萬裏長城 金山嶺
金山嶺在熱河灤平縣巴克什營花樓溝壹帶,因修築於燕山第壹峰霧靈峰與古北口臥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此段長城建於壹五七○年(明隆慶四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三十公裏,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裏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墻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臺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臺密集,***有壹百五十八座之多。這些樓臺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鉆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了望臺,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
萬裏長城 黃崖關
黃崖關長城在薊縣北三十公裏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於公元五五六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壹段長城建築特點是,臺墻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臺水關,應有盡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險奇秀於壹身。
萬裏長城 山海關
山海關坐落河北省秦皇島東北,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壹三八壹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築長城,建關城設衛。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湧的渤海灣,因此得名。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裏,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內懸“天下第壹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鐘鼓樓,城外有護城河。
萬裏長城 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戈壁灘上嘉峪關鎮西南隅,坐落在祁連山脈文殊山與合黎山脈黑山間的峽谷地帶嘉峪塬上,是萬裏長城西端的終點。建於壹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但是早在漢隋兩代已建有墩臺,由於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自古以來稱為“天下雄關”,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壹要隘,也是古代絲路必經之地。
1.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征集了數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墻連通、修繕合壹,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孟姜女萬裏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裏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壹墻之隔。壹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壹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墻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裏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裏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臺望外,奔走相告,村裏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裏,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裏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同的,輪流居住,***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範杞梁,選定良辰吉日,準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壹擁而上把新郎範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幹,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範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壹年過去了,範劄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幹糧和給丈夫特制的禦寒衣服上路了。壹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裏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壹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範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壹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壹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裏塌到哪裏,足有八百裏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壹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壹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壹要找到丈夫範劄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劄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壹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壹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裏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裏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2.長城的故事和傳說——望京樓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
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墻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壹座望京樓,座落在壹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裏,隨即將他的神刀壹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壹塊塊條石,馬上變成壹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壹個士兵臺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壹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壹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裏。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裏,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3.長城的故事和傳說——“玉門關”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裏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裏,總是壹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壹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壹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壹只孤雁。商隊中壹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裏,準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不壹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臺迷途。"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臺自己的幹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壹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板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壹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板聽後,心裏壹盤算,壹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舍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壹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幹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幹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只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板,老板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麽辦才好,小夥子說:"妳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壹定鑲玉,絕不食言。'。"老板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壹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後,老板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壹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裏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其實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裏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
著名長城學家羅哲文先生所寫:
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迄元明,上下兩千多年.有多少將帥元戎,戌卒吏承,百工黔首,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豐碑國寶.
跨峻嶺,穿草原,橫瀚海,經絕壁,縱橫十萬余裏.望不斷長龍雉堞,雄關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起伏奔騰,飛舞盤旋,月宮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羅哲文
2003年4月12日於北京
居庸關二首 (清)顧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壹澗泉流鳥道懸。
終古戌兵煩下口,先朝陵寢托雄邊。
車穿褊峽鳴禽裏,烽點重崗落雁前。
燕代經過多感慨,不關遊子思風煙。
極目危巒望入荒,浮雲夕日遍山黃。
全收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
北守千官隨土木,西來群盜失金湯。
空山向晚城先閉,寥落居人畏虎狼。
長 城 (唐)於濆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
豈將版築功,萬裏遮胡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
死者倍堪傷,僵屍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
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 (金)劉迎
車馬兩山間,上下數百裏,
縈紆來不斷,奕奕似流水,
鯨形曲腰膂,蛇勢長首尾。
我車從其間,搖兀如病齒,
推前挽復後,進寸退還咫,
息心固安分,尚氣或被指,
徐趨自循轍,躁進應履軌。
行行非吾令,柅亦豈吾使。
倦仆困號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慶得戾止,
歸來幸無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勞,村醅正浮蟻。
八 達 嶺 (明)徐渭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戌堡終年霧噀黃。
登八達嶺 沈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沈千帳,寒聲折萬松。
回瞻陵寢地,雲氣總成龍。
關於長城的古詩:
1.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書憤》宋.陸遊
2.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塞下曲》唐. 王昌齡
3.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兩萬。
--《清平樂·六盤山》現代.毛澤東
4.誓辭甲第金門裏。身作長城玉塞中。
--《燕支行》唐. 王維
5.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登長城》唐. 李益
6.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北風行》唐. 李白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北風行》唐. 李白
7.廣德者強朝萬國,用賢無敵是長城。
--《詠歌聖德遠懷天寶》唐. 杜牧
8.長城備胡寇,嬴禍發其親。
--《感遇詩三十八首》唐. 陳子昂
五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五維的“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