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針針清障”是中國古代醫生對白內障、眼病進行的手術。手術後,穿白大褂的病人壹般都能重見光明。我國醫學界早在1000多年前就能進行這種手術,在世界眼科史上是先進的。
白居易的眼疾
“案中,龍樹鋪開,桂丸藏於中;人的藥方應該沒用,就試著用金篦刮。”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壹首七律詩。據檢查,白居易四十多歲後患了眼疾。以上七律反映的是白居易當時正在讀《龍樹論》這本書,藥盒裏裝的是要服用的“絕命丸”。他考慮到壹旦藥物無效,他將不得不要求進行手術,並使用黃金格柵來刮除他眼中的障礙。唐代其他詩人在詩歌中也提到了壹根金針除障的手法。
比如杜甫的詩“金箅子空,鏡象不剩。”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寫過壹首詩《送壹僧給壹女》:“眼見朱漸為綠花,不禁自慚形穢;老師有金篦術,怎麽糊塗了。”以上證明,拔針法在唐代已經相當流行。
金針除障術的起源
“壹根金針除障”之術,最早見於唐代文學大師王韜的《外國臺灣秘聞》(公元752年)。《外臺秘笈》對白內障各階段癥狀有簡要描述:白內障眼病剛發病時,患者“眼前突然出現飛點,壹個個上下起伏。”患者病情壹般發展緩慢,“逐漸不明,長期失明。”關於這種疾病的鑒別癥狀,除了視力的變化,白內障患者的眼睛和頭部感覺“不痛不癢”。眼部檢查發現“只有眼睛中央的小珠有其障礙,使其呈青白色。”書中還區分了白內障和眼底病,指出眼底病是“外觀壹樣,但什麽也看不見”或“眼睛裏什麽也看不見”,即眼睛裏沒有青白色的白內障。白內障患者雖然不能分辨物體,但他們知道光和暗,知道白天和黑夜。他們知道,白內障後期,雖然分不清人,但還是有光感。治療,晚期白內障”這個要用金篦來決定。壹針過後,會突然不了了之,見天日。針打完了要吃大黃丸,不宜發泄。”
王導《外臺秘笈》所載眼科疾病,是從晉唐以來諸學派中吸收而來,包括謝道人的《天竺經》。據《外臺秘笈》和《天竺經·目序》註:“是隴上壹道士所作,俗姓謝,居,曾受西國壹僧教。”據考證,“胡和尚”是印度僧人,因此認為“拔針除障”是來自印度的眼科手術。白居易所讀的龍樹論,可能是隨佛教而來的印度醫學文獻。但從現存醫方集引用的“龍樹菩薩眼論”和“太平盛慧芳”的內容來看,看不到以中醫為主的印度醫學的內容。推測來自印度的眼科是被中醫融化的,並通過中國醫生的臨床實踐加以改進和創新。
隋唐以後的醫書中,關於用針排障技術的記載越來越詳細,說明中國醫生在臨床實踐中獲得了更具體的經驗。
宋代出現了另壹部眼科專著《龍牧論》(或《龍牧論》)。這本書可能是白居易查閱的《龍樹論》,但因為避開了英宗的禁忌(英宗名曰舒,樹與舒諧音),故改名為《龍樹論》。此書以卷抄為輔,宋代改編,成為現在的傳記。到了宋代,禦醫局將《龍牧論》列為醫生必讀之書,可見此書的重要地位。該書詳細描述了各種類型白內障的原因和癥狀,如老年性、先天性、外傷性和復雜性白內障。同時也對白內障的檢查、診斷、手術適應證、禁忌證、術前術後準備、手術方法、術後護理等作了確切的論述,至今仍有理論價值。
在明代,中國醫學文獻中出現了壹部名為《海印精微》的眼科專著。這本書還對提針技術進行了更詳細的描述。此外,明代(1602年)的證據理論規範、等編著的明末清初(1644年)傅對姚信的審查、清代(1695年)張錄中張的《醫通》、醫宗(1742年)金鑒等。,都引入了金針除障術。
張魯之子張飛醜是17世紀的壹位眼科醫生。在張儀彤,他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並附有7份病歷。書中還介紹了壹種“過梁針”技術,即醫生給患者左眼做手術時,可以用右手操作;右眼操作時,用左手操作。如果左手不習慣操作,可用右手從患者角膜內緣進針,但手和清障針要越過鼻梁,故稱“過梁針”。書上提到有的病人鼻子高,影響手指進針。所以認為做這個手術的醫生最好學會雙手操作。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提出:“第壹次學針灸,不可以人眼輕試。妳要針紮羊眼,成熟久了,才能把人治好。”可以看出,他在執行這個操作時,不僅認真負責,而且有著認真求實的態度。
拔針障礙“八法”
18世紀,我國在金針除障技術上已經獲得了相當成熟的經驗。眼科專家黃廷敬,收集了前人的成果,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掌握眼》壹書,是我國古代眼科的總結性著作。書中把拔針障礙的操作方法總結為八步,稱為拔針障礙的“八法”。“八法”的步驟如下:
(1)“檢查機”是指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如先用冷水沖洗,醫生如何持針,固定手術眼等。
(2)“醒目”是指選定的進針位置,在風輪中間和外眥處進針,進針的方向和手法。
(3)“腹註”是指進針後針柄向顳側傾斜,使針進入虹膜,在晶狀體前的位置。
(4)“探通”:指針頭繼續向前,使針在穿過虹膜後、晶狀體前繼續指向瞳孔。
(5)“擾海”:指當針到達瞳孔時,將整個白內障拔出。
(6)“卷簾”是指白內障落在後面,如果再飄,就需要再拉下來,讓白內障落下來,不再飄。
(7)“圓鏡”是將白內障向後拉,將針停在瞳孔中央,檢查瞳孔是否圓亮,拉出來的白內障位置是否合適,詢問患者是否能看清人或物。
(8)“完墻”:手術結束,慢慢拔出壹半的針,等壹會兒,“別等半天,趕緊壹會兒”看白內障是否復位,然後全部拔出針。
“八法”中總結的操作步驟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針的位置,規定要插在風輪和外眥中間,也就是角膜和外眥中間,相當於角膜外緣四五毫米。中國醫學工作者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這個進針部位是安全的。
因為這個部位的血管很少,而這裏的睫狀肌比較多,手術切開後切口兩端的肌肉攣縮可以壓迫血管止血。另壹方面,手術後,兩塊斷裂的肌肉分開,分別愈合。如果患者因為各種原因需要二次手術,可以在任何壹天從原切口進針,不容易出血,術後反應輕。由於手術時間短,術後愈合快,不需要嚴格臥床,針灸很受患者歡迎。
中國的眼科手術在八九世紀時還不存在。據《晉書》記載,華佗曾以割治荊王眼疾。《晉書》也記載了司馬師摘除眼瘤的故事。據唐代趙霖的《說文解字記》記載,揚州有壹位名叫覃健的醫生,曾經為宰相崔慎摘除過左眼上的疣。
按照今天的標準,切除眼部腫瘤已經不是壹般的手術了。可見中國醫學家早就在眼睛的禁區上動手術了。唐代孫思邈的《錢進方》曾介紹過翼狀肉的切法,指出這種操作要從肉的頸部(身體與頭部之間,位於角膜與鞏膜的交界處)開始,然後用鉤針鉤住,取出。《龍木論》也提出:“用火伐之,以斷其勢,即不再生”,這無疑是壹種非常合理的外科方法。歷代眼科書籍中所載的鉤、切、針、鐮等方法,都是眼科手術的方法。可見,中國古代醫學家在眼病的手術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