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經》的讀後感1500字

《詩經》的讀後感1500字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計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下面是我為妳整理了“《詩經》的讀後感1500字”,希望能幫助到您。

《詩經》的讀後感1500字(1)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我們與古人原本相隔於遙遠的光陰兩岸,卻因為有了詩歌這座跨越古今的橋梁,我們才得以與古人心意相通。詩歌的美妙,令人無法猜測,看似平淡的字眼,簡單的韻律,卻能千變萬化,讓人回味無窮,咀嚼出萬般韻味,萬般情意。

 詩詞歌賦中,最迷戀的是《詩經》。詩經,這個名字本身,就滲透著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來的甘汁還是那麽有味道,無盡回味,透著沁人心脾的詩意。

 讀過詩經,她有壹種古樸誠懇的美,像極了我見過的壹種花——粉簌簌的流蘇。我記得張曉風女士說過這樣壹句話:“如果要我給那棵花樹取壹個名字,我就要叫它詩經,它有壹樹美麗的四言。”這棵花樹就是流蘇。流蘇與詩經,詩經與流蘇,如果要我給詩經起壹個名字我就叫它流蘇,它有滿腔纖細的花香。

 據說,那些關於詩經的故事,長達六百年之久。六百年,從西周時期壹直到春秋中葉,這壹段漫長的過程中,那些還尚不識文明煙火的古人,就已經懂得如何運用那些優美的文字,來含蓄、委婉地表達,內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時的人們是最淳樸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訴說內心的感受。當壹個人的身心,在某壹個午後,完全進入壹種恬靜的狀態。那些帶有靈動氣質的詩句進入心扉,帶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神秘朦朧美,營造“琴瑟在禦,莫不靜好”的和諧寧靜,送來“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的震撼人心的愛情宣言,畫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的青澀愛戀。那是壹場靈魂盛宴,是美的潛移默化。

 在《詩經》中情感之事總是特別美好,少年的難開之口,少女的矜持緩步以及艷若桃花的容顏,都彌漫著潮潤的霧氣與悸動的氛圍。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願,那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艷難收。不過是在某個時間有過壹面之緣的銘記,便從此日思夜想困頓不已。這美好的情愫也隨著冷黃紙頁與口口傳唱而新鮮如昨。

 當然,若《詩經》中僅有愛情,縱是最浪漫的詩篇,多了,也會覺得輕浮。《詩經》中,也不乏戰亂流離、憂國憂民的詩篇。

 激蕩了故國的熱土,沈重的傷懷和悲愴的吶喊響徹天地。但《詩經》中卻將這種情感化為嘆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國成為廢墟,宗廟毀於炮火兵戈,多麽激憤的感情到了《詩經》之中都會轉化為輕輕幾句的哀嘆“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欲墜之軀步經昔日繁華的宮殿與宗廟,所有生長的禾苗都在祭奠著盛世的荒蕪,見證著王朝的復辟與衰敗。

 壹卷壹卷風、雅、頌,重讀似嘆息,輕讀猶如耳語。沒有撕心裂肺的喊叫與哭泣,有的只是年復壹年回環往復的嘆息。

 同時,《詩經》為當時和後世描繪了壹卷社會與歷史的圖畫,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社會的面貌,謳歌了上古時代人民的勤勞、勇敢,鞭撻了統治階級的卑劣、無恥,為後世留下了立體的、具象的歷史畫卷。在《詩經·國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撇開壹切背景,《詩經》只是《詩經》,樸素悠遠,寧靜自然,繼承了華夏民族壹貫的淳樸與穩重,卻不乏清新雋永的文風。

 《詩經》是壹樹絢爛的繁花,承載著關註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些被後人概括為的“風雅”精神。

 這樹絢麗的詩詞花,始於西周,終於春秋,詩中的千古繁華,人間樂事,像壹縷清風,壹朵落花,壹葉小舟,從遠古湧來,向未來奔去。

《詩經》的讀後感1500字(2)

 品讀詩經,除了其詩歌字面上關乎體裁言語的壹種欣賞,還有的就是對於其所要表達的含義的思考。詩經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壹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難能夠以學者專家的高度去評判它,畢竟對於這部傳世的經典之作,那些所謂文人騷客的研究也已經夠多也夠完善的,而我只能以壹位普通讀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講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畢竟從壹開始選擇這壹部書便是緣於自身對於古代文學的壹種喜歡。

 就是古代詩歌,也正因為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才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賞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過喉嚨來表達,欣賞也需要壹種探索和實踐。

 因為詩經壹書本身就摘錄了當時不同地區的民間歌謠,固有“十五國風”之稱。也許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異及其古今文化的改變,,有的詩歌讀起來並沒有那麽流暢,甚至於有些繞口,壹些陌生的字詞難以理解或是表達。但這在思想內容的含義上卻是不可忽視的,畢竟這反應了壹個社會在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內涵。因此除了來自於民間各個地區“風”,還有作為當時王畿之樂,亦為典範的音樂的“雅”與表現當時特殊文化背景下壹些關於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我們稱之為“頌”。正是這三種文化的合流,融匯成這壹部記載了當時社會風土民生的“史書”。

 眾所周知,《詩經》有“六義”,除了展示詩歌內容的“風雅頌”之外,“賦、比、興”便是常用來表達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這三種手法塑造了詩經的靈魂,同時也深深影響了兩千五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它就如壹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來文人騷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對於“關關之鳩,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寫,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畫,甚至於“壹日不見,如三月兮”“窈窕淑女,在水壹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簡單的話語透露著古樸真摯的情感。

 被譽為中國招隱詩之祖的“鶴鳴”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對君王隱晦的諷喻進諫,對於國家的憂思,對於賢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用燦爛盛開的桃花表達對新娘的美好祝願。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雕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賦”和“比”都是壹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論用哪種方式都能表達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從詩經中除了這份直白,盡管不變的是真摯而動人的情感,更多的卻是壹份克制,平和與淡淡的抒情。《詩經》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壹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語言大膽而清麗,以其清醒的現實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於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作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化的開端,雖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於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詩經蘊藏了當時社會的多少悲歡離合,沈淪與得誌,批判社會的黑暗與贊美生活的美好。詩經亦是“思經”,用詩意的話語來表達對於生活的思考。

 詩經,讀得太過倉促,只讀得壹點皮毛,閑時多多品味幾遍不定能尋得些許相同的感觸,畢竟之於情感是千年不變的。

《詩經》的讀後感1500字(3)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幾千年來,華夏大地孕育出了燦爛的詩歌文化。秦漢之時,漢賦辭藻極盡華麗,樂府敘事蕩氣回腸。唐宋之際,有謫仙人的浪漫瀟灑,也有杜少陵的憂世傷民,有蘇東坡的豪氣萬丈,也有柳三變的醉心繁華,淺酌低唱。華夏文明裏,詩書代代相傳,而這壹切,都有壹個***同的源頭:《詩經》。兩千多年前,中原人煙稀少的曠野中,純樸的先秦百姓的興之所至,放聲高歌;嘉賓集聚的歡樂宴席上,所奏之樂悠揚清雅;伴隨著繁瑣周禮的肅穆頌歌在莊重古樸的廟堂奏響。他們所歌之詞便是《詩經》的來源。周代的先民們把漢字的音韻之美以詩的形式傳之後世,同時傳承的,還有那精煉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為先”,孝之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詩經》中便有很多相關詩句。《蓼莪》裏“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道盡了孩子對父母養育之恩的體察與感激。《凱風》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則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風起興,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棗樹。小棗樹在南風的吹拂下茁壯成長,就像母親用溫暖的愛撫育我們長大壹般。如今,當我們吟詠起這優美的詩句,腦海裏也不禁會浮現這樣的畫面:蹣跚學步的幼兒身邊,總少不了父母溫暖而有力的大手保護;成長的路途中遇到挫折,總少不了父母的安慰與鼓勵;當孩子長大,即將遠行,總少不了父母的擔憂與叮囑。光陰荏苒,孩子從柔嫩的樹苗長成參天喬木;歲月如梭,卻也使父母滄桑了臉龐,花白了鬢發。自《詩經》始,歷經千年,壹代代的父母對他們的子女付出無私的愛,歷經千年,壹代代的中華兒女亦在感嘆:“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中父母子女間的溫情體現了先民們對世間美好情感的歌頌。然而許多美好不能長久,因為它總被罪惡打破——那便是戰爭。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縱使邊關烽火不絕,華夏子民們卻從來不是好戰之人。征人思婦,自古有之。還記得那句著名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那便出自壹位離家征戰的士兵之口。這是他對妻子的誓言,卻也因戰爭變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們,則是“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於采摘卷耳時都無法集中精神。千百年來,戰爭使多少妻兒離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戰火仍舊未熄。處在戰亂中,最無辜又最受傷的,卻是平民百姓。炮火聲不絕於耳,死亡的恐懼日夜相隨,饑餓與疫病更使他們的生活被黑暗籠罩。而中國人民是幸運的,我們享受著安定祥和,我們不用擔心美好家園頃刻變為斷壁殘垣,我們不用擔心無情的炮火將我們與親人陰陽兩隔。因為我們生活在愛好和平的中國,因為自《詩經》始,先民們便把和平的種子深埋心中,代代傳承。

 子曰:詩三百,壹言蔽之,思無邪。上古淳樸自然的民風貫穿於每壹首極富韻律的詩歌中,造就了詩經的“思無邪”之美。在《詩經》中,人們是那麽直率地抒發著他們的情感,他們贊君子德行高尚溫潤如玉,他們諷小人無德不死何為,他們歡欣於他人相贈之物並要投桃報李,他們感嘆國家昔盛今衰而痛徹心扉。對於德行,對於為人處事,對於個人發展,對於國家興亡。《詩經》以精煉的語句包含了世間萬象。讀詩經,我們能懂得去贊頌美好,揭露醜惡;我們能懂得禮尚往來,相互贈答的處世之道;我們能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這許許多多的情感,自詩經中源起,經過浩如煙海的經書典籍的傳承,已融入每個中華兒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舍。

 溯詩歌之源,我們感受優美文字中濃烈的古韻清香,溯詩歌之源,我們回顧精煉語句中燦爛的思想光芒,溯詩歌之源,我們追尋傳統文化的起點,感受歷經千年的傳承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