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入伏:送三福

入伏:送三福

入伏意思是進入 三伏天 。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歷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壹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壹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三庚

中國古代用 天幹 、 地支 合並記載時間。天幹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幹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醜、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幹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壹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壹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壹天庚日,明年就不壹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壹年之中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壹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壹天比壹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壹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壹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壹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壹天比壹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壹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算起,10天),是壹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丁督護歌》

唐/李白

雲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壹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壹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李白其人雖然放誕不羈,但也曾渴望報國救民,因此不乏關心人民疾苦的作品。這篇《丁督護歌》就是描寫了酷暑夏日民夫拖船的痛苦。“吳牛喘月”,既寫天氣的異常炎熱,又寫船工勞苦,這位“平生不下淚”的曠達詩人到此也“心摧淚如雨”,可見憂國憂民的情懷。

《苦行》

唐/王維

赤日滿天地,火雲成山嶽。

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

輕紈覺衣重,密樹苦陰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

長風萬裏來,江海蕩煩濁。

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

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

這首詩描寫了酷暑夏季天氣的炎熱:赤日當空,草枯水幹,再輕薄的衣服也覺得厚重,再濃密的樹林中也覺得樹陰不夠遮擋烈日。連壹向參禪禮佛,修身養性的王維也想遁出宇宙逃避,夏日的毒辣,可見壹斑。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唐/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

常愁夜來皆是蠍,況乃秋後轉多蠅。

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這首詩寫的是炎炎夏日作者不堪其苦的感受。不止在內容中有所體現,連寫法上都滿腹牢騷。詩中掙脫了聲律常規,開頭就連用四個仄字,在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語,大拗大救,束帶發狂情態躍然紙上。讀此詩,略可領會領略少陵“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壹二。

《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是白居易三十六歲任陜西盩厔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壹首詩。“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壹切力量揮舞著鐮刀壹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壹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夏夜苦熱登西樓》

唐/柳宗元

苦熱中夜起,登樓獨褰衣。

山澤凝暑氣,星漢湛光輝。

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

探湯汲陰井,煬竈開重扉。

憑闌久仿徨,流汗不可揮。

莫辯亭毒意,仰訴璿與璣。

諒非姑射子,靜勝安能希。

此詩作於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描寫作者在壹個酷熱難忍的夏夜,半夜登樓納涼的情景和感受。因此牢騷滿腹無可名狀。全篇緊扣詩題,將寫實和誇張結合,句句寫“夏夜苦熱”, 把永州的酷熱和作者的煩躁抱怨寫得歷歷如繪。作者體物入神,妙用比興和象征手法,使詩歌意蘊深長。夏天之熱,生靈之苦,令人心生憐憫,也望而生畏。

《勞歌》

宋/張耒

暑天三月元無雨,雲頭不合惟飛土。

深堂無人午睡余,欲動兒先汗如雨。

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

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

張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之壹。張耒出身貧寒,從政後壹直沈淪下僚,對社會現實體察甚深,對勞苦百姓的關心頗切,寫過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這首《勞歌》是他的“古樂府歌詞”之壹,全詩取材貼近現實,以樸素明快的語言,通過對“負重民”勞動神態的刻畫,表達了對炎熱暑天仍要辛苦勞作的下層勞工的同情和憐憫,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

《暑旱苦熱》

宋/王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

王令是北宋較有才華的詩人,深受王安石贊賞。這首七言律詩《暑旱苦熱》是他的代表作。王令這首詩力求生硬,寫暑旱逼人,想象奇特而不怪譎,在宋人詩中比較少見,既有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又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濟世拯民的思想。詩作馳騁想像,深得唐代“詩鬼”李賀之神髓。

《秋前風雨頓涼》

宋/範成大

秋期如約不須催,雨腳風聲兩快哉。

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景似潮來。

酒杯觸撥詩情動,書卷招邀病眼開。

明日更涼吾已蔔,暮雲渾作亂峰堆。

《秋前風雨頓涼》是宋代文學家範成大創作的七言律詩。這首詩寫了遇風雨之快,可見之前夏日煎熬的無奈。詩的首聯寫秋天匆匆而至,頷聯亦寫暑光退去,寫出了對秋天涼爽的喜愛;頸聯寫詩人憑酒作詩,憑書度日;尾聯寫詩人相信明天天氣“更涼”,抒發了作者的灑脫樂觀之情。詩人不在意晚年暮景的到來,不惜用寶貴的年華換走暑熱,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天氣“頓涼”的喜悅之情,也體現了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懷。

《赤日炎炎似火燒》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走在鄉村的田埂小道上,看到農人頂著烈日在田間勞作,不由想起《水滸傳》裏的這首詩。這是《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中的壹個故事,楊誌押送“生辰綱”行至黃泥岡時,白日鼠白勝扮作挑酒桶的漢子所吟唱的詩作。描繪了夏日的酷熱幹旱,也透露了農民們焦急的心情。簡樸直白,卻直觀貼切,炎熱的場景躍然紙上。

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du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zhi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dao,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裏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頭伏6種飲食習俗:

 1、餃子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入伏的時候,剛好是麥收不足壹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餃子。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裏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煮餃子時,粘連和破皮這兩個常見問題讓人頭疼,究竟怎麽煮才能保持形狀完整呢?其實,煮餃子的過程中,水開四次,就熟了。開水下入餃子,當水第1次沸騰時,添入少許涼水,待水開後再加涼水。總***點3回水,開鍋4次,餃子就煮熟了,既不會粘連,也不容易破皮。

 2、餛飩

 在南方部分地區,如上海等頭伏要吃餛飩,其實對於南方人來說,餛飩和餃子幾乎是壹種食物。上海人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

 比起水餃,餛飩個小皮薄,煮熟後有透明感,另煮餛飩費時短,煮水餃過程則需多次加涼水,方保證熟透。另外還有壹點,水餃重蘸料,餛飩重湯料,在廣東地區尤其突出,雞湯、肉骨頭湯是湯底的首選。我們這邊吃餛飩還常配面壹起,稱雲吞面。

 3、火腿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壹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營養不足。火腿營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欲,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火腿熬湯也有清補作用,還可以加點番茄之類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腌食致癌的顧慮。火腿還有加速傷口愈合的功效,現在還把其用於外科手術後的輔助食品。

 4、湯面

 入伏第壹天,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南方如上海是吃餛飩,廣州是吃湯面。面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條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

 此外,面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壹種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面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

 5、雞

 南昌“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相對來說,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倒是很有幾分科學根據。

 民諺雲:“起伏吃只雞,壹年好身體。”三伏天裏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這樣壹來,可做到發散體內蘊寒,防止秋發寒病。

 6、羊肉

 “彭城伏羊壹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眾所周知,羊肉是發汗的食物,是冬日裏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卻迎難而上,在壹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紅油辣椒的羊肉。“伏羊節”是徐州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後的壹個月裏,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醫生建議,夏天吃伏羊,水液損失很大,容易使人體電解質出現紊亂,老年人、孕婦、幼兒等身體較弱的群體,均不適宜大量排汗。市民吃伏羊時,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還應多食用偏鹹壹點的食物以補充電解質。

 頭伏飲食起居註意事項:

 諺語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食的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此時,新麥剛收月余,帶著麥香的面食可以增加食欲,排出“熱邪”。 伏天裏晝夜溫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活動量不要太大;飲食要清淡,不要增加腸胃工作量;註意夏季衛生,避免夏季傳染病;伏天是食物黴變高發期,要註意食物保質、保鮮。

 防暑是人們永遠需要重復的話題。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嬰兒、病人是最需要註意防暑的。其實只要註意采取措施,暑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綠豆湯,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曬措施,活動不要過量,避開中午時段活動,註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駕駛。

 三伏天時皮膚腠理開泄,機體代謝旺盛,因此古人在三伏天貼藥,藥性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治病強身的功效。

入伏即入福,盛夏不只是炎熱,還有諸多美好。三伏炎夏,送君三福,祝夏日安好!

第壹福:憶童年,童心不改,依舊少年

第二福:瓜果香,美味嘗遍,始終健康

第三福:享清涼,心態平和,心靜自然涼

熱在三伏

樂在今朝

熱氣撲面而來

君淺握清風

心中有美景

心中有清凈

壹切終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