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娟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誌,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兒童詩是詩的壹個分支,以兒童為對象,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使用最富於感情、最凝練、最有韻律的語言來表情達意的壹種藝術形式。它作為壹種文學體裁,以優美的旋律、跳動的文字撥動了兒童的心弦,走進了兒童的心靈。因此,培養學生兒童詩的賞析能力便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壹大課題。
壹、得“意”——感悟兒童詩的美好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誦讀優秀詩文,註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愛”永遠是兒童詩的主旋律,人、動物、植物、大自然裏的壹切,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感悟兒童詩裏的美好情感。
謝武章的《梳子》中這樣描述:媽媽用梳子/梳著我的頭發/我也用梳子/梳著媽媽的頭發。我請學生邊讀邊想象媽媽和孩子之間相依相偎進行梳頭的情景,感受濃濃的母女親情。同樣,謝武章的壹首《朋友》讓我們感受到了朋友就像磁鐵和小別針壹樣親密地生活在壹起,不吵架、不分開。我請學生聯系自己和好朋友的生活情景,產生***鳴,體會朋友間甜蜜的友情。在詩人高洪波的眼裏,所有的動物都那麽可愛:《袋鼠》裏那育兒袋多溫暖,多令人羨慕;《大灰狼,別怕》裏大灰狼其實沒那麽壞,它也會害怕;《我喜歡妳,狐貍》裏的狐貍是多麽的聰明有心計……在詩人王宜振的眼裏,春風壹吹,壹切欣欣然醒來了,壹首《小花朵的夢》道出了春的生機。調皮的小風/把小花朵的夢/吹開壹條縫/它想瞧壹瞧/小花朵的夢裏/有沒有會唱歌的星星/它想數壹數/小花朵的夢裏/由幾種漂亮的顏色組成/誰知從那條縫裏/滴出幾滴/彎彎曲曲的鳥聲。我們讀著這首小詩,眼前出現了壹幅生機勃勃的畫面,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這就是春天。我請學生將自己的感受用畫記錄下來,壹幅幅作品誕生了,畫中的春天天氣暖和,花兒開放,色彩絢麗。這種感受是那麽的真實,那麽的自然,那麽的質樸。
二、得“言”——品讀兒童詩的語言文字
詩是語言的藝術。兒童詩的語言形象、生動、具有表現力。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品讀兒童詩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文字。
殷常青的《初春》是這樣的:壹枚嫩芽/在泥土中快活地叫著/脫去冬天的衣衫/壹枚嫩芽/帶動成群的嫩芽/快活地搖晃著腦袋/風,在壹片搖晃中/在壹片叫喊聲中/把春天扶出了地面。這首詩中最精彩的莫過於動詞的使用了。教學時,我這樣要求學生:請妳畫出詩中的動詞,挑壹個妳最喜歡的,說說妳喜歡它的原因。“叫、脫、搖晃、扶”這些動詞,鮮活地展現出春天那蓬勃的生命力,特別是那壹個“扶”字,令人拍案叫絕。
兒童詩的語言除了用詞準確恰當外,節奏更是具有音樂性。荊其柱的壹首《打水漂》是這樣的:誰打得遠?誰打得巧?/噗噗噗——/水面上飛起壹串音符;/刷刷刷——/水面上飛起壹群小鳥。擬聲詞的使用,不但準確描寫瓦片掠過水面的聲音,而且加強了詩句的節奏,形象地寫出了打水漂時兒童歡快雀躍的心情。
三、得“法”——關註兒童詩的創作方法
在兒童詩的創作過程中是講究技巧的,在詩人高恩道的眼裏數字是有性格的,在詩人謝爾的眼裏夢是會凍結的……詩人在創作過程中多用比擬、假設、誇張等手法,編織出壹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兒童詩。所以教師必須提醒孩子關註兒童詩中各種不同的表達方法。在香港詩人韋婭的《門前的小溪》中用上了比擬的手法:跑遠的小溪,就像壹個害羞的小姑娘,會用樹葉遮住眼。詩人金波用上了假設的手法,說:假如我是壹片雪花,我願飄到小河裏,變成壹滴水,和小魚小蝦遊戲。雖然創作手法不同,但是這些詩歌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
金波說過:“好詩,最著力在結尾處,雖然往往是最先想到的。”童詩往往因為有了壹個“畫龍點睛”的句子或詞語,才使得詩歌變得精彩生動,情感深邃,這個句子或詞語就是“詩眼”。
林武憲的《陽光》只有短短的四行:“陽光在窗上爬著/陽光在花上笑著/陽光在溪上流著/陽光在媽媽的眼裏亮著。”在教學時,我逐行出示,在出示三行以後,我問學生:陽光在爬著、笑著、流著,它就像是什麽?他們都想到了頑皮的孩子。接著猜猜看,詩人的下壹句是什麽?學生說法各異:陽光在池塘裏睡著,陽光在大樹下躺著,陽光在田野裏唱著……最後,我再出示詩人這句:“陽光在媽媽的眼裏亮著”,學生感到出乎預料,我就追問:這句詩寫得妙嗎?為什麽?學生豁然明白:最後壹句是點睛之筆,從自然之景寫到人間之情,在孩子眼裏,媽媽的眼睛就是明亮的陽光,充滿愛意,讓孩子溫暖而快樂。最後,我再次強調:抓詩眼也是創作兒童詩的壹種方法。
壹首兒童詩就是壹處美景,就是壹個遊戲,就是壹種哲理。賞析兒童詩並不是為了寫詩,而是能修身養性,提升氣質,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我們壹起在兒童詩的叢林中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