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中古詩文賞析 急!!!!!

初中古詩文賞析 急!!!!!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

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

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裏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我要留壹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敵,兵敗被俘,始終不屈於元人的威逼利誘,最後從容就義。他後期的詩作主要記述了抗擊元兵的艱難歷程,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後為誓死明誌而作。壹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壹首壹尾兩件事以概其餘。中間四句緊承“幹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壹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壹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解釋

在巴山楚水這些淒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天聽了妳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壹懷美酒振奮精神。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壁

折戟沈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屬縣)人。晚唐詩人。入仕後累官至遷膳部員外郎。朋黨之爭時,被李德裕排擠,而後復為用。入朝,官至中書舍人。《全唐詩》編其詩入卷。他關心國事,反對藩鎮割據,擁護中央集權,主張抵禦入侵之敵,反對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寫《原十六了》、《罪言》等軍事論文,分析藩鎮割據之病源及邊防戰守之事,其意透徹,但無人問津。他喜歡兵法,註釋過《孫子》,他的詩文亦受兵法影響,意氣縱橫,抑揚跌宕。他的《答莊充書》說“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是用兵法來比喻創作。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其政治詩如長篇《感懷詩》***五十三韻,是學杜甫的《北征》和《詠懷五百字》。反映現實的律詩如《河湟》、《早雁》等都蘊含著深沈的對時政批評之諷。藝術上最有特色的是寫景抒情的七絕,詠史詩《過華清宮絕句》、《赤壁》等頗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義深婉,風格飄逸。由於國熱已如江河日下,故這些詩常流露感傷情調。其《阿房宮賦》也為人稱道且標誌著文賦體之形成。生平祥見《新唐書》卷壹六六。有《樊川文集》。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於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裏***嬋娟。

1.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壹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壹出,余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壹首。

這詞作於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四十壹歲,時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題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軾與其弟子由已經六七年不見了。

壹份難得的沈重----《山坡羊 潼關懷古》賞析

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壹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壹聲沈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壹“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壹“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為此景所動,“山河表裏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壹斑,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意躊躇”,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裏作家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為彰顯壹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沈重的說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元史·張養浩傳》載:"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裏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退隱,對於張養浩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當國家需要他時,百姓有了災難的時候,他不顧自己年已六十,仍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他不再為個人的命運憂慮,不再為官場的險惡所嚇倒,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救民於災難的路途。他的感情與思想壹下子便從"五柳莊"的桃花源裏跳了出來,全身心地傾註到對國家與民眾的責任上。救災期間,他"親登華嶽悲哀雨,自舍資財拯救民","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贏得了"滿城都道好官人"([中呂·喜春來])的美譽,並且,他壹路寫下了許多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優秀之作,其中用[中呂·山坡羊]曲調寫下的九首懷古曲,成為不朽之作。這九首曲中,最有名的是《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於作者目睹了人民的災難,故而在路經潼關之時,追古撫今,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難,對壯觀之景、帝王功業,並無贊美之情,而是將歷史的興亡與百姓的災難聯系了起來,表達了深刻的主題。特別是最後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以議論結尾,發表了自己的歷史見解,發聾振聵,說明歷史上無論是朝代的興起還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從而壹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政權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對立性。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曲家之手,往往尤重小令。蓋小令壹闕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為難,不似套數可以任我鋪排也。"張養浩的這只曲子,雖寥寥數語,卻高度概括,精警深刻,醒人耳目。[山坡羊]的另壹首《驪山懷古》也有異曲同工之效:

驪山回顧,阿房壹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以"驪山懷古"為題,回顧了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興衰交替,最後以"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結尾,顯示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大徹大悟。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亡交替,是無休無止的破壞,無數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都化為灰燼,今天的贏家把輸家的壹切付之壹炬,那麽誰能保證他不是明天的輸家呢?如此看來,這輸輸贏贏又有什麽意義呢?這就強烈而又冷靜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及奪得政權後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

《北邙山懷古》從另壹個角度表現了作者的興亡之感: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起首便渲染出淒愴悲涼的氣氛。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們,生前把榮華富貴、風雲慶會享受個夠,然而,死後也不過是北邙山下的壹扌不土。是人,便不免壹死,而壹旦死去,便萬事皆休。那麽,生前的尊貴與否,死後的衰榮如何,又有什麽意義呢?結句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語氣冷雋悲涼,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張養浩的懷古組曲,站在對人生的深刻透視、對歷史的大徹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視野開闊,氣勢蒼莽雄渾,感慨深沈悲壯,風格質樸古拙,展示了壹個政治家的胸懷與氣魄。

張養浩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除了懷古組曲外,還用了壹系列反映當時賑災過程的作品,如[中呂·喜春來]:

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滿城都道好官人。還自哂,只落得白發滿頭新。

前兩句所言情景,與史書本傳所載的"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是完全吻合的。為百姓如此鞠躬盡瘁,贏得"滿城都道好官人"的贊譽,而作者本人卻認為,為百姓應該更加盡心盡職。[南呂·壹枝花]中的壹首表達了這種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眼覷著災傷教我沒是處,只落得雪滿頭顱。

面對著眾多的災民,嚴重的旱情,政府的賑糧如杯水車薪,無濟於事。雖然他個人曾上奏天子,請行納粟補官之令,並帶頭拿出自己的財物作為救濟之用,但嚴重的災情又不是個人區區之力所能回轉的。在心焚如火的情況下,不免產生了"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傳載,張養浩"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壹念至,即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張養浩最終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為國為民的絕唱。

張養浩曲子總的特色是立意高遠,感情深厚,氣勢雄渾,結構嚴謹。在這總的特色之下,每壹類曲子又自有特色。寫景曲輕快自然,飄逸閑適如行雲流水;懷古之作境界闊大,沈郁雄渾,能夠高度地概括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寫官場仕途之作深刻悲愴,揭示出官場的本質和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遠而感傷,將作者的壹顆赤子之心捧獻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