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原文加註音:
青青園中葵,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朝露待日晞。 cháo lù dài rì xī?
陽春布德澤,yáng chūn bù dé zé?
萬物生光輝。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常恐秋節至,cháng kǒng qiū jiē zhì?
焜黃華葉衰。 kūn huáng huá yè shuāi?
百川東到海,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何時復西歸? hé shí fù xī guī?
少壯不努力,shǎo zhuàng bú nǔ lì?
老大徒傷悲。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壹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雕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壹生。
《長歌行》賞析: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壹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雕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壹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壹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壹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壹年四季中的春天壹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壹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壹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壹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雕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壹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壹見太陽就被曬幹了,就像青青葵葉壹遇秋風就枯黃雕謝了。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壹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壹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壹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壹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沈含蓄,如洪鐘長鳴壹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壹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