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說普通話,寫規範字。

說普通話,寫規範字。

自古以來,漢語就有方言,也有同壹種語言。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孔子稱* * *與雅言同語。雅言以洛陽雅言為藍本。孔子當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名徒弟。古代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說自己的方言。孔子講課如何讓各國學生聽懂?因為當時有* * *諧音叫雅,孔子講課時用雅,所以交流沒有障礙。

到了漢代,* * *同音字進壹步發展,當時稱為通用語。不同地方說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共同語言交流,方便了壹部分人。這是壹種古老的情況。

晉代五亂和關彜南渡後,中原之雅南移,官話作為中國的官方語言,逐漸分化為兩個分支。洛陽雅言是北方的標準發音,建康雅言是南方的標準發音。洛陽雅言屬於中原方言,建康雅言屬於吳語。主流中,南方的建康雅言是正統。隋朝統壹中國首都長安,編《切韻》。音韻以金陵雅音為主,指洛陽雅音的綜合體系,因為南朝是正統政權。隋末,揚州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所以揚州五音壹度成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並沒有得到官話的地位。

下至唐宋,即使在北方,口語和書面語的差別也明顯加大。壹些當時的口語已經被氣勢磅礴的唐詩所采用。自唐代以來,江南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所以江南的蘇州吳音也成為了南方雅俗共賞的通用語。由於政治中心在長安,長安話屬於中原方言。因此,長安的安雅話也是北方雅言的標準音。到了宋代,漢語變得更加口語化。由著名大思想家朱的弟子編撰的《語類》基本保留了宋代朱教授和談話時使用口語的原貌。這就證明了,即使是像他這樣文化修養很高的學者,雖然還在用古文寫作,平日裏也不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老百姓那樣說話,甚至不能教經學,但作為“學者”,他還是會說洛陽話。到了南宋,建都臨安。所以臨安雅言就成了壹種標準發音。臨安雅言屬於吳語,但是臨安雅言有很多中原話的痕跡,甚至今天的杭州話也有中原話的痕跡。

元朝定都大都,所以大都話也是通用語。由於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漢族文化,所以漢語的通用語繼承了宋朝的南方風雅。

到了明代,由於戰亂等動亂,南京話由吳語(南方雅言)變為江淮官話。南京話在明代是正統的,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搬到北京,北京話也有了壹定的知名度。明代北京話是在元代舊北平話的基礎上與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而成,並受到清代滿語的影響。江南的吳音開始以蘇州話為主要代表。五音繼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以其強大的地方經濟實力成為中國的流行語言之壹。王士興在《廣智易》中說:“要善於在海上正確進退。蘇人若以為雅,則四面雅,俗者亦步亦趨。”吳音最盛的時候,所有的文人雅士都以說蘇白為榮。相對於官方的“官話”,蘇州白話相當於當時的民間“官話”。當時的越劇、昆曲、評彈都用蘇白作為標準音,就連京劇壹開始也用蘇白。

清初,南京官話還是正統語言。雍正年間(1728)設立了尹正館,確立了北京官話的官方地位。到了19年底,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是日本人的影響。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大力推廣日語諧音,日本人把日語的民族諧音稱為國語。官話壹詞最初是中國古代壹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官話當作壹個民族諧音的名字。19年底,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官話壹詞流傳開來。由於太平天國的戰爭,江南經濟開始衰落,五音開始失去標準音的地位。這樣,北京白話開始成為唯壹的標準音。民國初年,北京官話被定為國語。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和文化,普通話也在中國推廣。官話壹詞在民國時期得到了當時政府的認可,成為國家同音詞的正式稱謂。1920推行普通話不到兩年,當時爆發了壹場名為“京華之爭”的大辯論。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支持國音的人和支持靜音的人分成兩派。雖然國家語音以江浙派為主,總結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後來有人說這只是幌子,實際上是以江浙滬吳方言為主的國家語言。靜音是“純粹以北京話為基礎”,但有人說支持靜音的人也把自己的方言加到了靜音。兩派之間的爭吵非常激烈。於是,張士毅發表文章,主張“音標和國家語音要從根本上改革”,“符合學術原則的標準語定義,應由教育部先公布,以至少受過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文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標準”。這個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們甚至多次開會回應,甚至通過決議:“我們不承認國家音,主張以北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征求各方面意見,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後來1913年“語音統壹會議”擬定的國音改為北京音。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寫的《常用國音詞匯表》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出版。在《詞匯表》的序言中,進壹步解釋了《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即所謂現代北平音的標準音,是指現代北平音系,並不是每個字都要尊重其地方口音。

現代意義上的“普通話”壹詞,最早是朱在1906年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人也提出了“普通話”壹詞,並與茅盾爭論普通話的實際含義。五四以來,北京語音的地位在白話文運動、流行語運動和普通話運動中得到確立和鞏固。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國家語言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會議主題報告中解釋說:

從古至今,漢族的同壹種語言有好幾個版本,包括雅語、通用語、官話、民國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相同。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走上了壹個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和教育,我們還應該推廣民族語言,克服方言差異造成的障礙。20世紀50年代,我們想推廣民族語言。歷史上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我們應該叫他們什麽?

我們是統壹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語言文字壹律平等。民國時期的國語其實是漢族的* * *諧音,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 * *諧音。為了突出我們是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各民族語言的平等,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采用普通話這個名字。如果叫普通話,恐怕會被誤解為把華人放在中國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我最終決定叫它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對普通話的含義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普通話”壹詞開始被廣泛使用,並有了明確的內涵。

普通話的語法是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的現代白話名著為基礎的,也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作品中的“壹般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標準詞典》為基礎。

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口語形式。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的差異。方言的存在給交流帶來不便和隔閡。為了克服方言帶來的隔閡,必須有與各種方言交流的同音異義詞。

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內涵明確,定義科學,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這是國務院2月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規定的,1956。從1956到現在,普通話的含義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那樣。聽了我的介紹,就不難理解所謂的普通話就是現代漢語了。顯而易見,當我們進入信息時代,大力推廣普通話對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統壹、民族團結的需要。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是否有統壹規範的語言,是關系到國家獨立和民族凝聚力的政治大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履行的義務,也是公民國家意識、主權意識、法制意識、文明意識、現代意識的具體體現。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通話有利於促進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接觸,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有利於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推廣普通話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需要。中國跨世紀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的《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培養創新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素質是知識、能力、良心的綜合反映。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工具,是文化知識的載體,是交際能力的支撐,因此是素質構成和發展的基礎,是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學好漢語是學好壹切的基礎”。尤其是在當今信息時代,語言規範是掌握計算機語言的必要前提。對於任何學習時期、任何專業的學生來說,能說壹口流利的普通話,有很強的語言文字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這是最有用的技能,在學習、求職、職業競爭中都能處於優勢地位。普及普通話是各級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利於落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戰略方針,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語言文明是人的素質最直接的體現。提高人們的語言道德意識,實施語言行為的道德規範,加強語言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都離不開語言文字工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計的專門人才。除了思想和業務要求外,還應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壹個人文化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自身的語言文字。使用純正健康的語言是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普通話是以漢語為教學語言的各類學校的教學語言。它是用漢語傳播的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標準語言;是中國電影、電視劇、話劇必須使用的標準語言。是我國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幹部在公務活動中必須使用的工作語言;它是中國不同方言區、不同民族之間人們的共同語言。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既是當前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的熱切願望,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