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考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時期開始流傳。在何荊夫的《重修廟宇》中,已有“當初王(關羽)與騎轎將軍與趙烈飛為友,約為兄弟”之說。關羽的劇作還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壹兄壹弟,千年壹弟壹君”。
元雜劇《劉陶解衣》中還有壹個完整的故事:周浦的鬼尹臧,要自立門戶,求關羽長得帥。關羽殺了他,逃到涿州範陽。張飛在當地開了壹家肉店。張飛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了壹把刀,揚言誰要是能搬動巨石,就什麽都不拿,給他肉吃。有壹天,關羽路過張飛的肉店,把張飛用來壓刀的千斤巨石搬了出來,沒有肉。張飛回到店裏,得知這個消息,就去關羽下榻的客棧拜訪,拜關羽為兄。後來,他們遇到了劉備。看到劉備不凡的樣子,就邀請他壹起喝酒。劉備醉臥,只見壹條赤蛇鉆入劉備七竅。關羽覺得“此人之福,日後必貴”,於是拜劉備為兄。三人在城外桃源宰牛馬,祭天地,誓“不生同日,死同日”。
雖然這個故事很有趣,但是很荒謬。在元代的三國故事中,“桃園三結義”的概念相對更好壹些,畢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
三國時期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南皮,殺袁譚。袁急摸部將,背對曹。他們起義的時候,發誓要殺了白馬。但這只是誓言,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領袖在開始結拜兄弟的時候就用了這種形式。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領巾起義,元史《紀》將他們的結義關系描述為“殺白馬黑牛,誓與天地,欲共戰亂”。
但是這種寫法比較粗糙,比較低級。
羅貫中不愧為文學大師,這些史料和故事壹到他手裏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羅貫中刪去了壹些荒誕的成分,改成了三個想參軍破賊,護國利民,在目標壹致的前提下做大事的人。尤其是三人燒香再次宣誓時,說:“劉備、關羽、張飛雖然姓氏不同,但都是兄弟,所以齊心協力扶貧;報效國家,安息吧。我不想同年同月同日生,我只想同年同月同日死。天地之後,我將以此心為鑒,忘恩負義,殺天地人!”這樣思想也高了,朋友之間的關系上升了壹個大臺階,把簡單的結拜變成了壹種共赴國難的相互扶持,讓人感到崇高和親切。壹本大書把“桃園三結義”放在了開頭,為他們三人的深厚友誼達到這樣壹個“做大事”“榮辱與共,* * *榮辱與共”的目標奠定了基礎。所以在後來的歲月裏,關羽和張飛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劉備復辟漢朝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那麽,在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是什麽關系呢?
事實上,劉夫婦並不受桃園三傑的約束。理由是:(1)正史沒有記載,《三國誌》和《子同治鑒》都沒有提到這件事;②三人的年齡應該是關,而不是劉。
《三國誌》中沒有劉備的生卒年,只說他死於章武三年(223),享年六十三歲。祖先計算的年齡是名義上的。據此,劉備生於漢武帝顏夕四年(161)。所以劉備的生卒年應該是161~223年。
據《錢小說集:康熙年間關羽故裏出土的關厚祖墓碑》記載,關羽生於漢武帝三年六月(160)。所以柯儒林《關羽年譜》認為關羽比劉備大壹歲。關羽生卒年應為160~219。
張飛生卒年,辭海介紹:~221年,據《關公年譜》“張飛與劉備四歲”,應為165~221年。
《三國誌·劉燁傳》也說:“關羽及其備,以君臣之義,恩待父子。”
從歷史上看,劉、關、張三人的關系確實非同壹般。《三國誌·關羽傳》說關羽不顧壹切跑到卓君,劉備在村裏收徒,關羽和張飛投他。後來劉備是平原,余和費是其他司馬,分了不同的部分。劉備和他們兩個“睡在壹起,是兄弟。”關羽經常坐在擁擠的房間裏,整天站著。後來徐州失陷,關羽被俘,曹操派人投降。關羽也說:“我是被劉將軍大恩誓死,不能背。”《張飛傳》也記載:“張飛.....是與關羽少預,余大幾歲,費兄作主。”
關羽和張飛都以勇敢著稱。魏的謀士程賢稱贊為“萬人之敵”,周瑜稱贊為“熊虎之將”。因此,劉備特別器重張觀,視其為知己。以至於後來的歷史學家,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都認為:“劉備對諸葛亮比對張觀更真誠。”
以上史料足以說明兩個問題:壹是與劉關系密切的“恩若兄弟”;第二,他們是“恩兄”而非結拜兄弟,史料上沒有定論。所以歷史上並沒有“桃園三結義”的真實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