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經歷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手好,打不好”。他原本有壹個殺死劉邦,統壹天下的絕佳機會,卻因為猶豫而錯過。後來劉邦雖然和他反目,但只要認真聽範增的建議,誰會打勝仗還是個未知數。但項羽對自己的“子父”起了疑心,直接把他逼走了,導致自己戰敗。
由於項羽壹生悲壯而富有戲劇性,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後世著名文人都為他寫過紀念詩。那麽,哪壹個才是最高級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唐代詩人杜牧的《烏江上的亭子》。他的詩寫道:“出其不意,勝敗乃兵家之計。”江東有很多有才華的孩子,他們會不會東山再起還是個未知數。“在杜牧看來,勝敗對於軍事家來說是家常便飯,即使是最傑出的將領也難免失敗。如果他能忍辱逃回江東再戰,項羽或許能憑借江東的青年才俊東山再起,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杜牧的詩在提出自己觀點的同時,有對項羽好面子、小氣度的批判,也有對其選擇的惋惜。其實,這並不是杜牧唯壹壹部“想象歷史”的作品。在《赤壁》壹詩中,他曾設想:“東風不與,銅雀臺鎖二喬”,即如果周瑜沒有借助東風擊退曹操的軍隊,也許他和好友孫策的妻子就在曹操手中了。
南宋《苕溪漁隱從化》中所寫的杜牧的趣味,評價他是“唱得與人不同”“與理不同”,即刻意追求與人不同的角度,甚至不惜違背常理。書中給出這樣的結論後,說明當時項羽已經失去了民心,即使逃回江東,也得不到多少幫助,這是壹種很有可能的情況。
總之,杜牧的《懷念項》只能說是平平淡淡,無論是辭藻還是思想都沒有什麽亮點。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王安石的《疊烏江閣》。從詩的題目可以看出,這首詩其實是王安石來到杜牧寫詩的烏江閣後,自己對杜牧作品的看法。詩中寫道:“身經百戰疲憊之勇者哀,中原壹敗而不可復。”現在江東子弟來了,他們願意隨大王東山再起嗎?“這首詩的內容其實和上面提到的《苕溪漁隱叢華》中的觀點很像。他們都認為項羽戰敗後世界局勢已經大體塵埃落定,兵荒馬亂,所以即使壹些江東子弟還在,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再和項羽打仗。
如果說作為詩人的杜牧對歷史有著美好的想象,在腦海中幻想著項羽東山再起,改變歷史的大團圓結局,那麽王安石則以壹個傑出政治家的視角,指出了當時的真實情況,證明項羽東山再起幾乎是不可能的。
作為改革家,王安石的這部作品體現了他批駁前人的創新精神和以議論體寫詩的創新。所以這首《疊烏江閣》可以說是王安石政治智慧和深邃思考的結合。
最後我們來看看關於項羽最著名的壹首詩,就是李清照寫的《夏日絕句》,裏面寫著:“生是英雄,死是英雄。”至今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與杜牧、王安石不同,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直截了當,認為他生前是人中間的英雄,死後是有鬼的英雄,並說人們至今懷念他是因為他沒有選擇逃往江東。
顯然,李清照對項羽的行為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他寧願自殺也不願回江東生活,是壹種很有德行的行為。結合李清照寫這首詩時北宋剛剛滅亡,人們紛紛逃往南方,甚至她身為知府的丈夫趙明誠在面臨城內兵變時選擇逃跑的背景,不難猜測這首詩其實是有所指的。在李清照心中,顯然是希望朝廷和丈夫能向項羽學習,永遠保持氣節和尊嚴,不要逃避和茍且偷生。
當然,除了以上三人,歷史上也有不少文人寫過關於項羽的詩。比如唐代詩人余就寫過壹句話“人過江空歌真丟人”。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李清照的《夏天的詩》,只用幾個十字就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對英雄主義的歌頌和對當時社會形勢的批判。結合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催人奮進,正氣凜然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