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文明的詩歌朗誦詞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壹,所憂同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禮儀之邦 仁者愛人 中國是文明古國,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了“仁者愛人”。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重振禮儀之邦 社會之良否,系乎禮俗之隆汙。故弊禮惡俗,亟須厘正,以固社會根基。 禮,是人的臉譜。從壹個人的言談舉止,即從壹個人的禮貌,便可以知道壹個人的素質。禮,是人際關系的粘合劑。有禮就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無禮則使人遠去。中國人喜歡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殊不知中國還有句話已經傳了兩千年,那就是:“多行無禮,必自及也。”這裏的“及”字是惹禍的意思,那就是說,經常不講禮貌的人,壹定會惹出禍來。 唐代孔穎達說:“中國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壹也。”如果說,在古代漢語中,“中國”更多地屬於壹個地域的概念,“華夏”則更傾向於代表壹個文化***同體,而維系這個***同體並引導它繁榮、進步的價值基礎,是“禮”和“義”。兩千多年來,“禮儀之邦”是中國無數仁人誌士、聖君賢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會理想,同時,也是經由他們長期努力和奮鬥而為中國贏得的譽稱。 價值失衡 惟利是圖 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競爭意識、奮鬥意識等新倫理觀盛行壹時,但也出現了很多“價值失衡”,有的人處處奉行“惟利是圖”的價值標準,市場秩序混亂,偷稅、漏稅、缺乏誠信時有可聞。由於各地發展水平不等,存在分配不公和機會不均,更由於法律不建全,使壹些人對傳統的忍讓、節儉和謙遜產生懷疑,而崇拜金錢、講究享樂成為了目標,壹些人為此往往不擇手段。 有錢無禮 社會的壹些領域和壹些地方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道德失範導致腐敗,使市場經濟陷入無序競爭,有礙改革開放,也不利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而光用法治的強制手段,不能全面實現安邦治國,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有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