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半是中國民間壹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表演形式,也是壹種中國傳統的說唱藝術,以說為主的韻文體曲種。壹組表演詞僅三句和壹個短語而得名。表演者為四人,前三人每人說或唱壹句,第四人則念誦歸納前三句內容的詞或短語,反復循環至結束。
表演形式:
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手裏各持鼓,小鑼,鑔,大鑼等擊打樂器敲打登場。樂器停,甲高聲朗誦第壹句,並根據此句意思做出壹個造型動作。下面乙第二句,丙第三句。丁的第四句是“戲眼”。
三句半,關鍵在於半。半,其實只有壹個字或兩個字,也有三個字的。字多則味淡了。這壹兩個字,必須壓韻,簡捷,詼諧,合意,並出乎意料。壹經丁喊出,逗得觀眾哈哈大笑才行。
觀眾大笑,臺上四人敲打樂器轉場,轉壹圈或兩圈,之後接著表演第二段。壹般,壹個三句半節目有八到十段說詞。
三句半的來歷:
起源於嘉慶年間,山東嶧縣西部陶館附近的運河號子,然後由民間藝人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壹種曲藝形式——三句半。
三句半並不是單純寫在紙上逗趣的文字,它是壹種舞臺表演形式。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
看似簡單的三句半能起到烘托氣氛,活躍現場,吸引觀眾的效果。 三句半由4人演出,每人說壹句。由於最後1人壹般只說兩個字,故稱“三句半”。
擴展資料:
三句半的要求:
1、押韻與同調
三句半的壹、二、四句必須押韻,並且要做到“壹韻到底”。
三句半不僅要押韻,而且要“同調”,即押韻的字不僅要韻母相同,而且音調也要相同,但第三句的音調不能與其他句相同,這樣觀眾才有最好的聽覺感受。
2、字數要求
“半句”不等於字數為前面每句的壹半,而是要少於壹半,為了更突出“半句”的感覺。為了突出三句半的特點,達到驚喜的“新鮮、奇特”或“詼諧”的效果,三句半的“半句”應該以兩個字為主,或者壹個字更巧妙。值得提的是“兒化”音中“兒”不算字數。
前三句的字數要求不是很嚴格,壹般以七字為主,也可以是五字或六字,超過七字和少於五字的是不建議的。
每段的字數可以不同,但同壹段的前三句的字數應該相同。如果前面幾句的字數多少不壹,觀眾感受到的只是字數的變化,而不會感受到“半句”,也就不是三句半了。
三句半和詩歌壹樣,也有“句式”和“平仄”等要求。也就是每句必須符合壹定的句式才行。如“我們還沒有吃飯,抓時間快把活幹”雖然都是七個字,但不能用在三句半中。七字的句式壹般有2種:“二二二壹”及“二二壹二”,六字的句式“二二二”,其他句式都不行。
“平仄”也很重要,雖然壹般人比較難掌握,不過只要能做到註意每句詞的音調有所變化也可以。如果都是同壹音調,會降低聽覺舒適感。
百度百科-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