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舌頭
宮保雞丁是壹道著名的川菜,用雞丁和花生炒,配以大蒜、姜片、甜面醬、醬油、醋、糖、味精、濕澱粉等。不僅好吃,而且軟脆,剛柔並濟,質感極佳。這道菜是光緒年間四川巡撫丁寶楨首創的。丁,貴州人,清代鹹豐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在鎮守邊境時,因抵禦外敵有功,被封為“少保親王”,史稱丁。丁寶珍喜歡吃辣椒雞丁,醬油炒雞,花生米炒雞。下福的雞丁遍布四川,名揚天下。這道“官菜”變成了“地方菜”,取名“宮保雞丁”。
唐代詩人李太白有幸創造了壹道名菜。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受玄宗召,進京拜翰林。他將肥鴨蒸熟,連同老花、枸杞、三七等材料(入蒸籠後,用皮紙封好口),呈獻給玄宗。玄宗吃後大加贊賞,忍不住問:“卿獻的是什麽菜?”李白鳳道:“我擔心陛下龍身勞累,只好添補。”玄宗大喜,道:“此菜天下罕見,可稱太白鴨。”
杜甫出生於壹個烹飪世家,其祖上的大詩人杜沈燕身居高位。杜甫有家世,在烹飪方面有壹定造詣。據說他在成都草堂定居時,做了壹條“五柳草魚”客串。因這道菜是杜甫獨創,用五種絲狀材料(涼柳葉)烹制而成,故名“杜甫五柳草魚”,從此成為川菜名菜。杜甫還獨創了壹種雞菜,被世人稱為“杜甫的毛烏雞”,是他祖籍河南的傳統叫法。直到現在,鄭州的很多餐館還在用這道菜來吸引顧客。
北京有壹道名菜“盤魚”,是清代院士潘祖蔭發明的。他用活鮮鯉魚、頂級香菇、蝦米等食材,雞湯清蒸,不加油,味道鮮美。這位翰林師傅是北京廣和居酒樓的常客,所以他教了店主和廚師如何做魚,使這道菜成為廣和居的名菜之壹。1930年,廣和居倒閉,其廚師搬到同和居做飯,“潘宇”成為同和居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