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夜泊》是清代學者阮元的詩作。全詩的鑒賞如下:
作品鑒賞
這首詩描述了夜而垂簾,泊舟甬江的感受。如果只從題目看,這是壹首寫景詩。但實際上這是壹首通過景物描寫,聯想到守島士兵的寒冷與孤寂的感懷詩。
詩的頭兩句,寫甬江在夜幕風雨之下的情景。“瀟瀟”是體現風雨暴疾之貌,急風暴雨,江流荒村,水位、江潮在上漲,詩人乘舟遇到了這樣的壞天氣,只好靠岸攏舟了。
詩的三四句,激烈緊張的氣氛有了稍稍的舒緩。遠行的船,與海水的聲氣相連,因為甬江是流入大海的,甬江就成為了船與大海相通的紐帶,那風暴,那傾註的大雨,仿佛將海水掀潑起來,壹葉帆舟,無法航行,勉強靠岸拋錨。在這樣的大雨天,詩人難以入睡,點上短短的蠟燭,度過寒氣逼人的宵夜,這時光自然是十分難熬的,在這惱人的天氣,燈顯得那樣短,而寒夜卻是那樣長。這兩句寫了船、海、江、燈、夜,把環境進行細微的突現。
前四句主要是對環境的描寫和氣氛的渲染,詩的五六句又使舒緩了的氣氛拉緊了。風狂雨暴,周圍越發顯得靜寂,人們在這樣的夜晚害怕聽到軍營的號角,因為惡劣天氣常是敵人偷襲的時機,地處海防前線的甬江,保衛著國家的東南大門。風雨使氣溫驟然下降,詩人自覺衣單,甚至想穿上華貴溫暖的貂皮大衣。而由己推想到戍守海島的士兵,他們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裏,督守崗位,是更寒冷,更孤寂的。
詩的結尾兩句,突出地表現了詩人對東海守島士兵的深切關註。詩人仿佛看到他們在風雨中瑟瑟發抖。甬江口面對大海中的舟山群島,那裏駐紮著清朝的守島部隊,清中葉後,國防日趨重要,外敵趨近,清王朝腐敗無能,國防日見弛廢,而愛國士兵還拿著落後的兵器,在海防上築起血肉長城,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詩人久為海防督官,深深了解士兵的疾苦,所以氣候的變化,天氣的好壞,氣溫的升降,對海防士兵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裝備落後的清朝部隊,士兵首受其苦。詩人推己及人,賦予士兵以極大的同情,這在封建社會的地方長官中是難能可貴的。
這首詩由景入情,思維感受是詩的主調,景色與環境的描寫是為“憫人”服務的。思維的波瀾曲折,使詩意有了更深的境界,擴大了詩的社會意義。王夫之在評曹植《當來日大難》壹詩時說:“於景得景易,於事得景難,於情得景尤難。”這首詩以景寫情,以情融景,真情摯愛成為了這首詩的詩魂。?
廣西作家協會會員何瑞澄:這首詩是描寫作者風雨之夜泊船甬江時的感受,從個人的孤寂想到守島士兵的淒苦,表現了同情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以清淡蒼勁的語言,創造了迷茫曠遠的意境。(《清詩詞賞析》)
出處
《甬江夜泊》——阮元
原文
風雨暮瀟瀟,荒江正起潮。
遠帆連海氣,短燭接寒宵。
人靜怯聞角,衣輕欲試貂。
遙憐荷戈者,孤島夜蕭寥
譯文
夜色沈沈風雨瀟瀟,甬江正在漲潮。
遠方船帆連海霧,短短燭光接寒宵。
夜深人靜怕聽號角聲,衣衫單薄想穿禦寒的貂裘。
聯想到戍守遠方海岸的士兵,在深夜的孤島上壹定更加寒冷更加寂寞。
關鍵詞註解
甬江:江名,在浙江省東北部。
瀟瀟:風緊雨急的樣子。
荒江:荒涼的江水。
海氣:海上煙雲,這裏指大海。
怯:害怕。角:號角。
貂:動物名,皮為珍貴的禦寒皮料。此指貂裘。
荷戈者:指戍守孤島的士兵。
蕭寥:冷清寂寞。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清嘉慶八年(1803),當時阮元任浙江巡撫,正在為肅清安南船艇對中國海疆的騷擾和掃除海盜方面作努力。他勤於國事,四處奔波。在壹個晚上,船停在浙江境內的甬江時,作者從自己的寒冷想到據守海岸士兵的艱苦生活,創作了此詩。
作者簡介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江蘇省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曾先後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後召回京,擢體仁閣大學士,先後管理刑部、兵部事務。致仕後晉加太子太保銜。曾在史館倡修《儒林傳》,於廣州創立學海堂,杭州設詁經精舍,曾校刊《十三經註疏》、匯刻《皇清經解》,主編《經籍纂詁》等,於古代文化多有建樹。著有《研經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