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綠色的戰車駛過,空聞的午夜幽靈哀嘆。
於今並沒有回到整個城市,玉宮仍然分割袁波。
我死了,還記得華亭鶴的味道,還總是牽掛著皇族哭泣的青銅駱駝。
永恒的變心雖然破碎,但也不比傷春多多少。
來源:
中國詩歌-唐五代-李商隱
註意事項:
唐代長安最大的景點曲江,“是開元的壹個景點...被花和美麗的煙和水包圍著。人人樂遊,勝於中和優越感節”(《康篇戲曲談錄》)。安史之亂後廢棄。唐文宗想還原升平的故事,大和九年(835年)二月,派神策軍修曲江。十月,在曲江設宴款待官員。在改變嗎哪後不久,它被命令停止修理。李商隱在事發後第二年春天寫下這首詩。
曲江的興衰與唐朝的興衰息息相關。杜甫在《哀江頭》中,用曲江前世今生來表達國家的破碎之痛。面對經歷了又壹次“千古壹變”——甘露之變的曲江,李商隱不禁產生了與杜甫相似的感覺。杜甫的《哀將頭》也許激發了他對這首詩的構思,但他的情感已經包含了具體的現實內容,帶了更濃的時代悲涼色彩。
從壹開始,我就刻意渲染曲江的荒涼景象:放眼望去,看不到平時皇帝專車的盛況,只能聽到子夜幽魂的悲歌。這裏包含的不是壹種哀痛過去、傷害現在的歷史情懷,而是壹種對現實政治的深情。“平時是綠生”指的是事發前文人開車出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挽歌》是事發後曲江的情景。這壹幕,悲涼中透著悲涼,恰恰暗示了剛剛過去的“千血萬僵屍”的悲慘事件。在詩人的感覺中,這壹偉大事件似乎分成了兩個時代:“平常的青蔥歲月已經過去”的景象,變成了再也看不到的遙遠往事,是那樣黑暗、淒涼、令人恐懼的現實。“王端”和“空聞”從正反兩個方面暗示了壹種“永恒的變化”。
第三,第四,“望破”那句,說的是於今陪皇帝的美麗宮妃已經不在來了,只有曲江的流水還在無聲無息地流向玉殿旁的禦溝(曲江和禦溝是相通的)。在“不歸”與“猶別”的鮮明對比中,透露出壹種蒼涼冰冷的曲江景象,蘊含著無限的滄桑之感。文宗修曲江亭,賞夏媛風光。他想還原升平的故事。再加上甘露事件,被家奴奴役,如同幽禁的囚徒,金玉其外,所以消失在曲江。在這裏,有壹種平步青雲,壹去不復返的深情。接下來的兩副對聯中“多刺的青銅駱駝”的悲傷和“傷春”的感覺就這樣誕生了。
第五句跟在“空聞”句後面。西晉的陸機被宦官孟玖懲罰。臨死前感嘆道:“華亭(陸機舊居旁的山谷名)是鶴。怎麽又能聽到了?”這是用來暗示嗎哪事件時大批朝臣被宦官殺害,回應第二句“鬼悲歌”。第六句帶有“望破”的句子和對聯。西晉滅亡前,索靖預見到天下大亂,指著洛陽宮前的青銅駱駝嘆道:“荊棘中耳遇見妳!在這裏,我可以表達壹下我對唐朝國運的擔憂。這兩個典故非常精確,不僅使不便表達的東西略有增加,也加強了全詩的悲劇氣氛。兩句話看似斷連,暗含因果聯系。
最後的對聯是整個結。在詩人看來,“千血萬僵屍”的永恒之變——甘露之變令人心碎,但更令人痛心的是國家衰敗的命運。(《傷春》壹詞在李商隱的詩歌詞匯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來概括其詩歌創作的基本主題。這裏指的是受傷的時候感到迷茫,為國家的沒落命運感到悲哀。)詩人在從痛苦的經歷中吸取教訓時,並沒有把目光局限在嗎哪變化這壹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壹歷史鏈條所表現出的歷史走向。這恰恰是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比單純描寫時事的普通詩歌更深刻的地方,也是其風格特別深沈凝重的原因。
這首詩在立意上有壹個顯著的特點:既用曲江的前世今生隱晦時事,又借時事之情抒發“傷春”之情。就全篇而言,“千古變”的悲傷不是主體,而“傷春”才是真正的中心。雖然詩中只寫了兩句話(六句或八句),但實際上前面所有的描寫都直接或間接地圍繞著這個中心,都透露出壹股濃濃的“傷春”氣息,所以最後把題目說清楚還是很自然的。
用優美的句子寫蒼涼,用異域的文字抒發情感,是杜甫壹些律詩的顯著特點。李商隱向杜甫學習,在這方面他也得到了杜甫詩歌的訣竅。讀《曲江》可能會讓我們想起杜甫的《秋興》,雖然兩人的藝術手法仍有顯著的差異。
(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