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我們學習,還是做事情的時候,都會很重視是否和自身的興趣愛好相符合這壹點。畢竟接受實踐的態度可能導致壹種結果,喜歡愛好可能導致壹種結果,而以此為樂、內心滿足導致的又是另壹種結果。根據自身的態度不同,即使進行同樣的行為,也會導致不壹樣的結果。
根據結果推前因,可以發現那些在某些領域有卓越成就的人,大都是因為他們對這個領域有著極大的熱愛,並且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快樂,即使這個過程在旁人看來十分的枯燥瑣碎,但他們仍能夠從中得到正向的情緒反饋。
文學創作同樣如此,那些創作出驚世作品,被人們喜愛的詩人們,無壹不是能從詩歌創作中獲得快樂的人。雖然說,現代因為文學體裁的流變和普通話的普及,創作古體詩的人逐漸變少,但仍舊出現壹些驚艷眾人的作品,其中《詠雞》這壹首仿詩還得到了國家級的文學獎。
口耳相傳的《詠鵝》
從我們開始啟蒙的時候,便開始了解音韻,學習古詩。《詠鵝》這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詩,相信每壹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童年時學習它的回憶。每當誦讀這首詩,詩中鵝那活靈活現的形態仿佛立刻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這首詩的作者家喻戶曉,正是駱賓王。他出生在壹個貧苦的家庭,雖然接受的教育並不怎麽好,但是因為他對詩歌的極度喜愛,學問做的特別好。每當他創作出詩歌的時候,都十分的開心。
為了創作出好的作品,他在日常生活中很註重觀察,每個細節都不放過。因為平日裏大家都聽說過對駱賓王學問上的優秀,每每有讀書人來到他們家的時候,總會調侃壹番。某日,年幼的駱賓王又在待客的時候被要求作詩。
當時,他們面前的溪流上剛好飄過幾只鵝,於是客人便讓駱賓王借此作詩壹首。沒有想到,本來沒有怎麽當真的眾人,被隨後駱賓王的隨口之作驚艷了。這個作品就是現在大家口耳相傳,人人都能夠詠誦的《詠鵝》。
因為當時他年僅七歲,熟悉音律,又以童真的目光專註的觀察生活,最終才做出了這首驚世的佳作。即使詞匯不那麽華麗,但是短短十幾字便將鵝的形態展現的淋漓盡致,功力深厚,於是壹代代的人不斷地欣賞著這首詩。
駱賓王能夠作出這麽優秀的作品,有天分的原因,有努力的因素,更多的卻是那份熱愛,因為從古詩中得到的幸福感壹直推動著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學習練習,最終壹鳴驚人。雖然這樣的經歷並不是僅他壹人,但也難能可貴。
熱愛作詩的農民
自普及普通話之後,民眾的生活越來越脫離文言文,更不要說對格律、對仗、感情等有諸多要求的古詩了。細想起來,似乎只有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學習過幾首課本裏的詩歌。離開課本,我們再也沒有了解、學習的熱情了。
當然,這並不代表著現在沒有人熱愛古詩詞。生長於義烏的壹位老農幼時起就很熱愛古詩詞,年幼時因為家庭原因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機會,但這並沒有削減他對古詩詞的喜愛程度。因為明白自身的不足,他更加的努力。
不僅將大部分的閑暇時光用來練習作詩,當他平時在工作的時候,也時常註重積累,稍有靈感便記錄下來,不斷打磨。也許是因為他的刻苦練習,也許是因為他的極度喜愛,他偶然間所作的壹首仿詩得到了眾人的認可,憑此,他獲得了第二屆農民文學獎。
這首仿自《詠鵝》的詩,也十分的通俗,擁有幾分鄉野氣息。全詩十八個字,短短,“雞,雞,雞, 尖嘴對天啼, 三更呼皓月, 五鼓喚晨曦”,將雞的顯著特點描寫的十分細致。這首詩的名字也十分的直白,《詠雞》二字,直抒詩意。
老農的本職工作並不是養雞,他靠捕魚為生。為了緩解生活壓力,平日裏也養了幾只雞。因為十分喜愛《詠鵝》這首詩,某日在餵雞的時候,他突然生出了自己仿寫壹首的念頭。有了想法後,他立刻開始構思,很快就做出了這首《詠雞》。
老農作出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怎麽當回事,畢竟在他看來自己也不過是像往常壹樣進行了壹個簡單的仿寫練習而已。甚至,因為平日裏他素愛分享自己的作品,家人們也沒有怎麽在意這首詩。
直到後來這首詩獲獎的消息傳回去,親人朋友們才開始細細品味這首詩,覺得它讀起來確實有什麽不壹樣的地方。但更多的對於詩歌本身的鑒賞他們做不了,只是單純的為老農高興,他幾十年的熱愛和努力得到了認可。
獲獎之後
老農名叫危勇,只是壹位平凡的農民。人如其名,他有著果決的勇敢,愛上了古詩,便堅持了壹輩子。他獲獎的時候已經將近七十歲,可以說人生中的各種味道都已經品嘗經歷過。乍壹聽到自己獲獎的時候,還是比較茫然的。
畢竟對於鄉野詩人來說,沒有正規的渠道和組織來提供信息,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得獎的含金量怎麽樣。直到後來年輕的家人們查到了這個獎,他們才意識到老農這首詩多麽優秀,這個獎杯多麽重要。
獲獎對於老農來說,算是自己生活中的意外之喜,錦上添花。畢竟對他來說,創作古詩是生活樂趣的重要來源。即使沒有這次獲獎,他仍舊會壹直堅持創作詩歌。只不過這種自己的能力和作品得到認可的感受十分的美好,他很激動。
當然,獲獎並不僅僅是獎牌,還有獎金。老農已經七十歲,對於他來說,這筆獎金能夠供他安詳地度過余生,空出大量的時間繼續進行自己喜歡的古詩創作。而家人們也更加支持他創作的行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事實上,這次獲獎並沒有給老農的生活帶來特別大的影響。即使是目前網絡發達的背景下,很多人了解到了他獲獎的信息,但是並沒有給他身上施加太多的關註。畢竟,現在對於古詩的愛好較為冷門,大家都沒有怎麽關註這方面的信息。
後來,老農仍舊在為了自己喜愛的古詩不斷地努力著,仍舊堅持進行創作。他想要的,從來不是外界的認可和獎勵,而是自己精神上的豐富和成長,這樣的收獲和快樂都是高品質且長久的。希望他能夠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持壹個快樂的狀態。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更加重視對於愛好的培養。從小時候起,便積極地送孩子去各種學習班,試圖培養起孩子的興趣。但細細想來,是否孩子們真正能夠發現自己喜愛的東西,這樣的行為是否有幫助,都是很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們總說要懷抱著興趣去做事情,這樣才會更加地快樂,增添趣味性,事半功倍。但是究竟怎樣去發現自己的興趣點,這壹點,似乎沒有什麽人註意到。
那些被家長送去學習班的孩子們,從壹開始便是家長、市場等等原因幫他們做了選擇,把他們劃在圈子讓他們做選擇。而真正熱愛的事情大部分都不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找到,也許只有給與人適當的自由才能讓其自如的施展出出自身所具備的獨特天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