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明節的七言古詩
1,清明節
唐代的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2.冷食
唐代的韓藝
暮春時節,長安城內處處歌舞,落花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在皇家園林的柳樹上。
夜幕降臨了,宮殿裏忙著點蠟燭,煙霧飄到了王子和侯爵的房子裏。
3.清明之夜
唐代的白居易
清明節的夜晚,微風習習,月光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桿和紅磚砌成的墻是省長的住宅。
獨自走在迂回的歌聲中,遠遠聽不到花開的聲音。
4.《清明日曲江懷遊》
唐代的羅隱
君和天素是老朋友了,所以我準備交朋友。
兩年來,我與墳墓隔絕,終日悲傷。
海鷗似乎能跟上物理,杏花則疑神疑鬼,伴著人的心事。
寡婦幼童要吃冷食,含淚望江陵。
5.冷食
唐代孟雲卿
二月的江南,繁花似錦,其他地方的寒食,遠沒有悲傷。
窮人往往沒有煙火,不僅在明朝。
6.長安清明節
唐代的韋莊
跳蚤是傷春夢的雨天,草卻更沙。
當初官方給我清火,上相閑分白錢。
紫色的陌生人在尖叫尖叫,綠色的白楊在畫秋千。
遊客想起平安事件,暗自慶幸風景如昔。
7、《魯門正傳》
唐代的張繼
耕者為舟呼喚愛,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試去午門看郡國郭,清明有新煙。
8.清明節
宋代王玉橋
我在沒有花,沒有酒可以喝的情況下過清明節,這樣孤獨和貧窮的生活,就像寺廟裏的和尚壹樣,壹切對我來說都很壓抑和孤獨。
昨天從鄰居家討論新火種,到清明節的早些時候,在窗前照明,坐下來學習。
9.“在郊區做事就是做事”
宋代的程顥
草綠野,春繞山;
祝星鸞鴻穿柳巷,卻因流水而坐帝都;
不要告別酒,免得風變紅;
再說,今天是清明節,而且還碰上了好天氣,很適合遊玩,但不能離開。
10,清明節
宋代黃庭堅
每逢佳節倍思親,桃李笑靨,野田荒原只有悲涼。
雷聲蟄龍蛇,雨後郊區原有的植被軟綿綿的。
人求祭我驕妾,人願燒死。
聰明的傻子幾千年都知道是誰,眼裏全是茼蒿。
11,“送陳秀彩回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所有的衣服上都沾滿了血淚和灰塵,雖然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但是回到家鄉也會感到悲傷。
在風雨中,梨花落了,寒食節也過了,清明節,有幾戶人家會掃墓會被後人祭拜。
12,清明節
唐代杜甫
壹天要花很多時間,長沙有幾千人。
過了水,眉明,朱蹄狂啃膝。
這是壹個參觀香溪寺的好地方,所有的將軍都會來自軍隊。
馬援之行在即,葛強心心念念。
金馬鐙下山,紅粉遲暮,牙離青樓遠。
古有亂世知,人世悲歡暫寄。
哥哥和侄子雖然不會記賬,但也從未停止過和平相處。
這不是我取悅年輕人和強者的方式,但今天的情況更糟。
13,清明酒
宋代高祖
南北丘陵多墓田,清明互掃。
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
夕陽西下,狐貍睡在墳前,黑夜回到孩子們對著燈光笑。
只要妳還活著,就盡情享受妳的美酒,盡情陶醉吧,在妳死後的墳墓裏,壹滴也嘗不出來。
拓展:古代清明節的習俗
1,犧牲
清明節是古人表達孝心的日子。唐代大詩人杜牧有句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形容古人出門掃墓祭祖的情景。《新唐書·禮樂·四祀陵錄》記載“全國各陵,從皇帝的祖先到太祖陵,都是新的,盼食,元日有祭,冬有至日,寒食,蹲伏,蠟和社”古人的清明包括皇帝的陵墓崇拜、王侯以下的祭掃、士人向陵墓的祭奠以及寒食和清明的掃墓活動。
2.換火
古人生火不容易,要長時間留火,隨時取火。但是長時間燃燒的火對健康不利,甚至容易造成災難。所以每年都要舉行換火儀式。清明到了,萬物復蘇,壹年的生活正式開始,我們必須重新開始新的壹把火。因此,在清明節,中國有“改火”的習俗。據《老當益壯》記載,長安“每年吃內園官子弟在殿前鉆火,第壹個得火的進去,給絲壹口”。得到火種後,數百名官員逐壹點燃門廊上的火把,然後皇帝給他們壹個新的。
3.拔河比賽
拔河早期叫“拔河”,唐代叫“強鉤”。它是春秋末期發明的,開始在軍事上盛行,後來流傳到民間,但並不普及。正是在清明時期,唐玄宗舉行了大規模的拔河比賽,使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這則寓言在清明節舉行拔河比賽,正值春耕春種,有祈求豐收和強身健體的意思。
4.春遊
春天正好在清明節。同時,古人在清明節伴隨著掃墓。宋代以後,清明時節春遊盛行。範成大《春日田園雜記》第三首說:“高田二麥遇山青,水旁低田青翠未墾;桃杏滿春,歌鼓清。”它生動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情景。隋代詹子謙的《遊春圖》描繪了壹幅春天貴族們去鄉下郊遊的情景。
以前城市家庭的女性不輕易出門,清明踏青為“淑女”們提供了外出戶外活動的機會。邵的《有葉》詩中說:“二月初,邀女伴春遊”,這是她們放飛青春的日子,也是她們遇見戀人的機會。例如,評彈《白蛇傳》中,徐賢和白娘子在清明節散步時壹見鐘情,並由此演繹了壹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5.插柳穿柳
古代清明有諺語:“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穿柳,美人變白頭”。在古人的觀念裏,拿壹根柳枝到家裏,百鬼不進家門。所以清明節插柳穿柳的目的主要是辟邪。此外,這壹習俗在某些地方還有“吉年華”的含義。這種習俗是宋代冠禮的遺風。男女佩戴柳樹作為成年的象征,後來它演變成壹種民間習俗,即婦女在太陽穴佩戴柳樹,以祈求永恒的美麗。
6.放風箏
人們放風箏,除了娛樂,也是為了擺脫厄運。比如《紅樓夢》裏,李紈勸黛玉“放風箏為此樂,故稱不吉利。妳要多放點,把病根帶著。”所以,當春暖花開,二月風起的時候,人們就把自己的疾病和痛苦寫在風箏上。風箏放飛藍天後,剪斷線,隨風而去。
清明節放風箏也有它的農業意義:清明節前,早春,麥苗正處於長根長葉的苗期,麥田不怕被踩壞,可以讓孩子玩耍。清明前後,麥苗開始長莖蘗,經不起重壓,不能再被踐踏。蘇州有句話叫“清明節壹龜飛”,意思是過了清明節就不能放風箏了。即使是孩子也應該幫助成年人參加農活。如果妳還放風箏,那就是烏龜,是“不是人”。這是對孩子的壹種激勵。清明節過後,妳已經忙到春天了,還要幫大人幹活。
7.吃冷食
寒食節早於清明節,但唐朝以後,兩者逐漸混淆。有民俗專家說:清明節寒食節的前壹天,古人往往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兩者合二為壹。關於寒食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民間最流行的是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介子推跟隨晉國之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回國後,介子推進山中,重耳放火燒逼他出來,燒死他。後人為了紀念他,禁火,形成了寒食節。明清以後,寒食節忍不住火了起來,寒食的習慣逐漸被取消。
8.搖擺
清明節也叫“秋千節”。南北朝時流行搖擺舞,通過官方推廣,從唐代開始流行於大江南北。秋千最初被稱為錢球,但後來人們為了避免禁忌而將其改為“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和踏板。古人過去蕩秋千主要是為了增進健康,培養勇敢的精神。但唐代韓沃的《想得》詩中,“雙門玉堂前,花吃午涼。我以為那人掛了手,不肯上秋千。”從墻的另壹面,想象墻內的人“拒絕蕩秋千”的羞澀模樣,增加了這項活動的想象空間。
9.植樹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甚至在民國七年壹份名為《報告七年清明節植樹情況,請註銷經費》的文件中,就說“每年清明植樹節要舉行壹次植樹儀式”,可見清明節也是民國植樹節。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種植樹苗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諺語。在清明節,人們更喜歡在墳墓前種植松柏來表達他們的想法,而在臺灣省和福建南部,人們更喜歡種植洋槐來給已故的親人壹個家,給活著的人壹個寄托他們的想法。
10,蹴鞠
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裏面塞滿了羊毛。相傳,蹴鞠在商朝就已存在,戰國時期就流入民間。在漢代,它甚至被用於軍事練習武術,並被列入藝術書籍。曹植《三國誌·名都》中有壹句“連打土”。
唐宋時期蹴鞠最為興盛,經常出現“球不落壹整天”“球不離腳,腳不離球,華亭觀之,千人看之”的場面。唐代杜甫寫的《清明》詩中“十年蹴鞠遠,萬裏蕩風俗同”,表明了這壹活動的‘普及’。到了宋代,更是大行其道。在眾所周知的水滸傳中,高偉因其出色的踢法而受到宋朝皇帝的賞識。宋朝喜歡踢足球,這也反映在古代繪畫《宋太祖蹴鞠圖》中。
11,鬥雞
清明遊戲側重於噪音,古代清明流行鬥雞遊戲,持續時間很長,從清明到夏季至日。中國最早的鬥雞記載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蔚然成風,不僅在民間,在帝王之間也是如此。比如唐玄宗最喜歡鬥雞。皇宮裏舉行鬥雞比賽,用10床胡蘿蔔作為賭資。這說明鬥雞遊戲正在蓬勃發展。五代女詞人華銳夫人在壹首詩中描述了這種情形:“寒食清明小廳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皇族觀明,先見十床紅羅被。”
12,拍柳
射柳是壹項時尚優雅的活動。古人講究“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同步發展,射就是其中之壹。射柳是用壹縷紅絲系在壹根細長搖曳的柳枝上,作為射擊的目標。他們大多是年輕人,騎著馬,拿著弓。在壹百步遠的地方,他們用壹種特殊的有叉形前端的箭射下柳枝。在柳樹落地之前,飛馬會去抓住它。這是壹項考驗騎射真功夫的運動。
隨著遊戲的發展,遊戲的具體規則也發生了變化。據明代的記載,射柳是把鴿子放在壹個葫蘆裏,然後把葫蘆高高地掛在柳樹上,彎弓射葫蘆,鴿子飛出來,以飛鴿的飛行高度來判斷勝負。這樣壹來,遊戲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但遊戲的難度也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