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水,天下匯,武林至尊舍棄誰?
彩雲散,琉璃碎,青崖山鬼誰與悲?
看電視,妳就會發現這首歌是通過兒童的吟唱來傳播的。但是,對於兒童來說,他們其實並不理解這首童謠是什麽意思,只是覺得可能韻律優美,唱起來好聽。
而也正是從這首童謠,我們能捕捉到壹些中國兒童文學的史前足跡,看看那個時候的兒童文學究竟是怎樣的?
下面是《中國兒童文學史》第壹編第壹章第壹節童謠與兒歌的梳理總結:
1.歌謠——民歌、童謠
2.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童話、寓言、故事
1896年,清末意大利人韋大利編選《北京兒歌》
1918年,北京大學設置歌謠征集處
1922年,《歌謠周刊》出版,其中發表的童謠冠名為“兒歌”
原始社會,即興歌,最典型的是母歌和兒戲之歌
《列子·仲尼》古代文獻中記錄最早的童謠,也有人說周宣王童女歌為童謠起源
此時,童謠是作為封建神學的附庸,又為 “熒惑說”
明代中後期,楊慎《古今風謠》收集兒歌,呂得勝、呂坤“小兒語”系列
清康熙年1662年,《天籟集》收江浙兒歌46首,另2首有目無辭,鄭旭旦編
清同治11年1872年,《廣天籟集》首江浙兒歌24首,悟癡生編
清光緒八年1882年,《越諺》之上卷《孩語孺歌之諺》範寅編
1896年,意大利人韋大利編《北京兒歌》,收北京地區流行兒歌170首
1990年,美國人何德蘭編《孺子歌圖》,收集兒歌140首,紐約出版
1906年,伍兆鰲編《下裏歌謠》收兒歌81首,大多為創作兒歌
近代,新教育制度確立後,出現以兒童歌謠為主要內容的兒童報刊《小孩月報》《童子世界》《蒙學養報》,兒歌童謠體課本《最新婦孺唱歌書》《教育必用學生歌》
兒歌:是以 年齡較小的幼兒為對象,既具有 的年齡特征,又兼具民歌的藝術風格,為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壹種可吟可唱的簡短詩歌。P74
這些民間流傳的兒歌,古代叫做童謠。P91
兒童詩:壹般以認字的兒童為對象,比起兒歌,內容較深廣,思想含蓄,結構復雜,篇幅多數都更長壹些,形式更接近自由詩。P104
兒歌:幼兒詩歌中的壹種。采用韻語形式,符合幼兒欣賞要求,為兒童喜聞樂見的壹種可吟可唱的簡短詩歌。
我國古代兒歌稱為“童謠”、“童子謠”“嬰兒謠”“小兒語”,五四運動後“兒歌”這壹名稱才流行通用。
兒童詩:是指以兒童為對象,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使用最富於感情、最凝煉、有韻律、分行的語言來表情達意的壹種藝術形式,包括成人創作的兒童詩以及兒童自己創作的詩歌。P88
總結:
1.兒歌等同於童謠,兩者是歷史不同階段,同樣針對兒童喜聞樂見的可吟可唱的簡短詩歌的總稱。
2.兒童詩和兒歌都屬於詩歌,但是兩者針對的對象有所不同,兒歌主要針對幼兒,兒童詩主要以認字的兒童為對象,由此兒童詩相較兒歌,內容更加深廣,結構更加復雜,感情更加含蓄。
通過這壹章節,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發展史的最初,童謠並不是真正為兒童創作,而是壹種被利用的工具。
就像在電視劇《山河令》中,這首貫穿始終的童謠就是鬼谷谷主溫客行為了給父母報仇,為了攪亂江湖而刻意讓人傳播出去的。
這也讓我想起歷史上陳勝吳廣起義初期,在魚肚中發現帛書,之後又借孩童之口唱出“大楚興,陳勝王。”這又何嘗不是壹次對童謠的利用。
周作人曾說:“自來書史記錄童謠者,率本此意,多列五行妖異之中。蓋中國視童謠,不以為孺子歌,而以為鬼神憑托,出乩蔔之言,其來遠矣。”周作人的話直指古代著名的童謠“熒惑說”。
不過,幸好如今我們的孩子不需要再被迫接受這樣的童謠。
從古代的童謠到如今的兒歌,這巨大變化的背後是壹代又壹代關心兒童,關心中國兒童文學的作家、教育家們努力奮鬥的結果。
希望每壹個孩子都能自由吟唱為他們而做的美好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