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立春有哪些習俗?

立春有哪些習俗?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大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壹旦過了立春,就意味著冬天的結束和春天的開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國,關鍵是春天。民間諺語有句話叫“壹年之計在於春”。

慣例是在春天開始時宣傳春天的景色。戴春雞、糊春牛、吊春耳、咬春、打春牛、打春牛等。

讓我們來看看開春的習俗吧!

掀起春光

據《廣東遊記》記載,清朝時期,潮汕地區還有壹種活動叫“宣傳春色”。在立春日的遊行中,會有壹個裝飾好的亭子,壹個藝妓坐在上面,由兩個人擡著。嘉應梅州的高泉和低泉也有區別:低泉是壹個人坐在臺上,而高泉是兩個人:壹個人站在臺上,然後用壹根直木綁著,藏在那個人的長度裏,與這個人的肩膀齊平。

然後在直木上端橫綁壹根木棒。橫桿藏在寬大的袖子裏,另壹個人站在橫桿上。保險起見,把腳穩穩地放在橫桿上,兩個人扮成壹個故事裏的人物。另壹個人拿著壹根裹著布的長棍,插在男子的腋下,隨著春節遊行隊伍行進。如果路上有障礙物,手持長棍的人會用攪拌機清除障礙物。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人民的古老習俗。每年的立春日,母親都會用布做壹只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孩子的帽子上,以表達她對“春天的雞”的祝願。婦女們用線把豆子掛在牛角上或者從奶牛身上扯下來,認為這樣做可以防止孩子得麻疹。前者稱為“稗草疹”,後者稱為“散在疹”。

胡春牛

貼春牛的習俗始於立春前。按照傳統的做法,縣衙(縣衙)在開春前聘請紙裝訂方面的專家和工匠在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的圖像。壹般用竹簽紮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糊上紙,塗上顏料,就成功地做出了牛的形象。俗話說紅黃紙糊的多,所以那年是“大豐收”,黑紙糊的多,所以那年收成不好。於是知縣安排用紅黃紙來籠絡人心。春牛貼好後,舉行儀式畫龍點睛,即設香案,鞠躬祭拜。

刁春穗

掛春穗是壹種傳統習俗,流傳於陜西澄城地區。在每年春天的開始,婦女們用各種顏色的布編織流蘇,或將彩色的線纏繞成各種形式的“麥穗”。然後可以掛在小孩或年輕人的身上,也可以掛在驢、馬、牛等動物身上,以祝願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堯春

咬春是指開春時每天吃春盤、春餅、春卷和蘿蔔的習俗,而“咬”這個詞透露了許多節日的飲食習俗。春餅是用蔬菜、水果和餅餌填滿來餵親戚朋友或吃的菜,稱為春餅。杜甫《立春》詩說:“細萵苣春服,忽記北京梅花開的時候。”春餅是用蔬菜、水果和餅餌填滿來餵親戚朋友或吃的菜,稱為春餅。咬春的習俗最早見於晉代。到了唐宋時期,吃春餅的習俗盛行起來,流傳到民間。吃蛋糕、做菜和互贈禮物更有趣。咬春嚼蘿蔔的習俗。《燕京歲時紀年》中說:“是富人多吃春餅,女人多買蘿蔔吃的日子,叫‘咬春’。據說春天可以困。在老北京,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有“大紅門的蘿蔔叫荊門”的說法。

打春牛

據清嘉慶版《澄海縣誌》記載,每年立春之日,政府都要帶兵到郊外舉行春節儀式,然後舉行“鞭打春牛”活動。早在周朝,春天就有鞭打春牛的活動。每年春節開始前,各州首府都會提前制作山神和當地牛的泥塑。開春的這壹天,政府帶著迎春的隊伍來到東郊巴厘島事先準備好的山亭和兵馬俑臺。所有參加春節遊行的人都穿著藍色的衣服,開著藍色的車,舉著藍色的旗幟。人們吹號角,唱“慶陽歌”,舞羽毛,舉行盛大的春節儀式。

這種儀式發展到明清時期,更加隆重。據清朝的《燕京時代》,“...開春第壹天,順天府的官員到東直門外的壹處春場迎春,日本開春禮部呈上春山寶座,順天府呈上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打之,說春牛是用來勸農的……”。潮汕地處韓江三角洲,土壤肥沃。農業很發達,所以潮汕地區可以保留這種與勸農有關的習俗。但是具體情況變了,不壹定要打牛。

裴燕子

佩戴燕子是長安和關中地區人們的古老習俗。在每年春天的開始,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色絲綢切割的“燕子”。這種習俗始於唐朝,至今仍在農村流行。因為燕灣是春天的使者,是幸福和好運的象征。因此,許多富裕的家庭在他們自己的大廳中間或屋檐下建了壹個李嫣猜謎的巢。

立春的意義

“李”的意思是“開始”。自秦朝以來,中國壹直把立春作為孟春季節的開始。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節日,立春是從天文學上劃分的,但在?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天意味著溫暖的天氣和鮮花;春天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民播種。古書”?群芳譜把立春解釋為:“立定也是基礎。春天開始了,並且建立了。“初春期間,氣溫、日照和降雨量開始上升和增加。但這壹切只是針對全國大部分地區?春季鉛荒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李”的意思是“開始裝扮成桐生”。自秦朝以來,中國壹直把立春作為孟春季節的開始。所謂“壹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就是立春的傳統節日。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都非常重視它,從立春迎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立春是天子的時候,他是三個官吏和九個王子的頭。醫生去東郊迎接春天,祈求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