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有沒有評價嵇康或者形容他演廣陵散,或者評價阮籍的詩詞或者古文?

有沒有評價嵇康或者形容他演廣陵散,或者評價阮籍的詩詞或者古文?

《中國名勝古跡辭典》上說:“嵇康墓在嵇山南麓,渦陽縣城東北30公裏處。嵇康(774-763)生於三國曹魏。壹個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壹個散布在官員中的醫生,被稱為散官。他們與同時代的名人阮賢、阮籍、單濤、向秀、劉玲、王維右壹起生活在竹林下,被稱為“竹林七賢”。因政治上支持曹魏,反對司馬氏集團篡權,被司馬昭殺害。臨刑前,他拒絕了2000名學生的解救,聲稱鋼琴演奏了壹曲《廣陵散》,已壹炮而紅。然後埋在這裏。嵇康墓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冀中散墓,位於渦陽縣石公鎮(原濉溪臨渙)稷山南麓。楊過在建縣前屬蘇州。清嘉慶10 (1805)年,蘇州李清玉在《重修嵇康墓》題詞中寫道:“蘇州城西有壹座中三大夫葉(子康)墓。它的墓是在山上鑿石而建,巨石封門,蓋山土。墓在山腹,外觀與山融為壹體。現在墓洞找到了,但是墓被盜了,只剩下空墓。

從嵇康的性格看嵇康之死

嵇康是壹個很有品格的人,妳可以從他的詩裏看到壹個真實的嵇康形象。嵇康是壹個個體,但他從來沒有壹點改變自己的性格。我仔細看過嵇康的作品,從他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我覺得嵇康的死是因為他的性格。

嵇康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嵇康詩歌的風格《文心雕龍》被評為“吉智清君”,《明詩》也說:“叔夜為騎士,故興高采烈。”我們註意到,雖然兩篇評論並不相同,但我們應該發現驚人的相似之處:嵇康的壹首詩,在《文心雕龍》作者和史明的眼中,都有壹個“嚴厲”的特征,從中可以看出嵇康性格中不容人、不容人的壹面。《後漢書朱浮傳》中有壹句話是“為文君所輕侮”這句話中的“君”字,意思是“苛刻、嚴厲”,和人壹樣優雅,由此可以推斷嵇康的性格中壹定有難以接受的地方,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但我覺得這種猜測不無道理。

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表達了自己的九個不堪之處,其中包括“不喜喪,惟人道為重,未見赦,欲見傷;曲然雖然自責,但本性難改。他要順從習俗,就勉為其難,就脫不了委屈和名聲。而“他只是腸子有病,卻口不擇言,有事必有事。“為了弘揚慎獨的本性,統壹這九種病,沒有任何外在的困難。有內疾時,不如久留人間之惡?”可見嵇康的性格中有壹種不厭世的性格。在嵇康眼裏,世間瑣碎的煩惱太多了,嵇康的本性是受不了這樣的煩惱的。而他向往的生活,就是忘記世間的煩惱。嵇康的養生理論說,“萱草忘憂”。萱草是壹種紫萱,也被稱為沒有悲傷的女孩。吳中學者稱之為治未病。可見嵇康的性情不能接受他的時代,但又渴望超越他的時代。正如他在《與山聚源絕交》中所表達的那樣,“統壹這九種病,沒有外在的困難。有內疾時,不如久留人間之惡?”

其實他的意思是不能接受這樣的時代,因為世間難免有煩惱。嵇康喜歡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要過“遊山玩水,觀魚觀鳥”,“非常快樂”的生活。他想過的生活完全是基於他的本性,他不願意改變壹點點。因為人有生老病死,在當時,人們把喪事視為社會的大事,而嵇康卻不願意順從世俗,這就表現出了他倔強不羈的壹面。既然不能順從這個世界,嵇康當然希望能超越他的世界——他的氣質所不能接受的世界。他渴望超越自己的世界,於是“聽了道士的遺言,拜亭和黃精,使人長壽,使人信以為真。”在嵇康眼裏,他是對的,他追求本質的信念也是對的。即使他與同時代的人完全不同,他也只是“順乎自然,不為物動”。我不禁覺得嵇康的觀念其實和屈原很像。屈原的觀念是“天下濁水我獨清,天下醉我獨醒”。不過嵇康的犀利比屈原收斂多了。《晉書》第十九傳中有這樣的描述,“(康)言行謹慎”。可能是他不屑於世俗的交往吧。

嵇康的行為在外人看來真的很怪異,難以想象。《晉書》第十九傳記載:“(康)極巧,易偽造。房子裏有壹棵柳樹,周圍都是水。每個嶽夏人都生活在鍛造之下。”了解他的人會接受他的氣質,但不了解他的人會怎麽看他?其實嵇康還是壹個很有才華的人,所以單濤推薦他去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按照嵇康自己的說法,“自給自足,妳就慘了,妳就慘了。”就因為單濤推薦他做官,嵇康就要和單濤絕交。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為嵇康壹開始就說,“與神親密的人,只有劉晨阮籍,單濤河內,湘繡河內……”。正因為如此,我想我最好的朋友已經結束了交往,我們也可以看到嵇康把自己的本性看得極其重要,不允許任何人幹涉他對本性的追求,哪怕是最親密的朋友。從他的壹生來看,嵇康也算是壹個言行壹致的人。他說:“君子行則德,行則不量。”讓心無罪,不要說好了就對了;不管接下來發生什麽?“嵇康的行為並不是因為他按照什麽現成的規則行事,而是壹切都按照他的本性行事。這些都是嵇康“越出名越自然”的體現。

正因為他崇尚自然的本性,所以他不願意為世俗煩惱,只願意風平浪靜。蔡威山。零星洞穴。永遠吹著口哨唱著歌。提高妳的生活水平是件好事。“也正因為如此,嵇康才不願意出來當官。嵇康不願意做官是他的本性。其實嵇康是“言行謹慎”的,但他還是按照自己的性情行事,只是不願意和當時的統治者接觸,而對周圍的人壹直是性情使然。實際上嵇康是間接死在鐘會手裏的。對於嵇康之死,《晉書·第十九傳》有這樣的記載:“(惠)對文帝說:‘嵇康,臥龍也,不能起。大眾無天下之憂,視康為虎耳。“因‘康欲助,而不聽,昨共屠漢士,魯主少義,明時誠心教之,故賢者往矣。康、安等荒淫言論,除非毀典莫,否則不適合帝王。宜因禍除之,以誠風俗。皇帝自聽會,亦害之。“毫無疑問,鐘與嵇康的死會有很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它應該對嵇康的死負直接責任。當然,有才能的人不願意為統治者服務,肯定會引起當時社會上統治者的恐慌。壹方面,統治者怕他聚眾造反;另壹方面,這些能人對統治者的禮樂教育影響很大。在嵇康的《與山聚緣絕交》中,嵇康把自己描述為“不湯,武功惟疏周、孔...".當時儒家被視為正統思想,公開表達自己“既是壹湯,又是壹瘦壹周壹洞”是反動言論。當時的統治者怎麽能容忍違背自己正統思想的人呢?因為嵇康的死是必然的,即使沒有鐘聲。但鐘會還是看到了嵇康的致命缺點。”康、安等言論放蕩,不適合帝王。宜因之而除之,以誠風俗。“其實鐘會和嵇康或許沒有深仇大恨,但他們之間還是有隔閡的。《太平廣記》第四百九十七雜記五中有這樣壹段描述:“從前我父嚴全家被所殺,嵇康被鐘會誣陷致死,所以曹操勸他兒子說,‘我對小錯也很生氣,妳千萬不要學這個。’妳研究推進妳的道德,以中和為第壹要務。”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嵇康在曹操眼裏壹定不是壹個中立的人。其實這從嵇康的言行就可以看出來。《晉書·第十九傳》有這樣的記載:“當初康生活清貧,學與湘繡在大樹下鍛造,送給自己。貴族子弟惠,言簡意賅,能言善辯,故大驚小怪。康不是天賦,而是鍛造。我走了很久,康說‘妳聽到什麽了?妳為什麽離開?會議說:‘我聽見了,就來了,但我看見了,就走了。會後悔的。“在壹般人看來,這樣的話很有煽動性,更何況,這樣的話是對鐘會這樣的有錢弟子說的?像鐘會這樣的富家弟子,壹定心高氣傲。他怎麽受得了嵇康冷漠的話語?我覺得嵇康對別人的態度埋下了禍根。應該說鐘會還是崇拜嵇康的。鐘會的文章很好,但不如嵇康有名,於是他寫了壹篇文章發了出去。到了嵇康家門口,不敢進去,只好把文章卷起來,扔進去,跑了。但是這個壹旦扔進去,就沒有消息了。太清高的鐘會壹定覺得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所以鐘會壹定不能容忍嵇康。

嵇康之死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壹方面嵇康容不得人,另壹方面嵇康容不得人。不是說嵇康心胸狹窄,總的來說是嵇康對自然的堅持。生性執著的嵇康不會很順從地接受儒家的教化。對於儒家為正統思想的時代,肯定會讓統治者產生消滅異己的想法。嵇康待人接物隨意的性格是嵇康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嵇康的性格導致了嵇康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