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1936年)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生於壹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壹起合譯了《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短篇小說集:《吶喊》《仿徨》《故事新編》等(《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故鄉》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準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他的《風箏》被收入人教版初中壹年級上學期課本21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被收入人教版初中壹年級下學期課本第1課和第16課。《社戲》被收入到蘇教版初中壹年級上學期課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入了蘇教版初中壹年級下學期課本、人教版初壹下學期課本第壹課和滬教版初中預備年級上學期第五課。
筆名由來
魯迅(1881.9.25~1936.10.19),本姓周,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壹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裏也出現過“迅哥兒”壹詞。另壹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壹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壹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仿徨》,回憶性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壹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原名“三余書屋” “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三味”:讀書之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xī hǎi )。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位於都昌坊口11號。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臺門隔河相望。魯迅12歲至17歲在此求學。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我家的後面有壹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壹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壹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壹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 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壹聲,從後竅噴出壹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壹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
這是魯迅小時的母校:三味書屋(11張)見過有壹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長的草裏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裏有壹條很大的赤練蛇。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壹個故事聽:先前,有壹個讀書人住在古廟裏用功,晚間,在院子裏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壹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壹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壹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壹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壹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是風雨聲。他正抖作壹團時,卻聽得豁的壹聲,壹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麽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裏。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妳的名字,妳萬不可答應他。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而且極想得到壹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壹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壹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壹塊雪,露出地面,用壹支短棒支起壹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壹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壹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壹看,卻什麽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裏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妳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麽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出門向東,不上半裏,走過壹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壹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壹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壹幅畫,畫著壹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壹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壹旁答禮。他是壹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不知從哪裏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壹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壹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麽壹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壹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餵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 “人都到哪裏去了!” 人們便壹個壹個陸續走回去;壹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壹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 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壹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壹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裏,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壹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壹個個描下來, 像習字時候的影寫壹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誌》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壹大本。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了壹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九月十八日。
編輯本段內容講解
正音正字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輕捷(jié) 油蛉(líng) 斑蝥(máo)纏(chán)絡攢(cuán) 珊瑚(shān hú)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 陌(mò)生 覓(mì)食 竹篩(shāi)秕(bǐ)谷 人跡罕(hǎn) 至 書塾(shú) 蟬蛻(tuì) 淵(yuān)博 人聲鼎沸(dǐng) 宿儒(rú)盔(kuī)甲 倜儻(tì tǎnɡ) 竇(dòu) 倘(tǎng)若 臃(yōng) 柚(yòu) 長(cháng)媽媽 叵(pǒ)拗(ǎo)噫(ài) 厥(jué) 錫箔(bó) 多音字:拗 攢 宿 折 系 長 Ade 是德語再見的意思,相當於Auf Wiedersehen,拼音可念做(a dèi)或(啊 德)或(啊 day)
詞語解釋
羅漢佛教的壹種修行得道者。 皂莢樹也叫“皂角樹”,壹種喬木。果實(皂莢)像扁豆,長七八寸,搗碎了泡水,可以洗衣服。 叫天子(雲雀)壹種形狀很像雀的鳥,飛得很高,叫得很響。 確鑿確實。 輕捷輕快。 攢湊在壹塊兒。 斂收攏。 鑒賞鑒別、欣賞。 人跡罕至少有人來。跡,足跡、腳印。罕,稀少。 桑葚桑樹的果實 方正正派。 同窗同在壹個學校學習的人。 人聲鼎沸人聲喧鬧的意思。 秕谷長得不飽滿的谷粒 倜儻灑脫;不拘束。 敬對尊長或賓客嚴肅有禮貌。 纏絡 纏繞在壹起。 覓食尋找食物。覓,尋找。 淵博(學識)深而且廣。 宿儒書念得很多的老學者。宿,年老的;長久從事某種工作的意思。儒,指讀書人。 鼎沸形容喧鬧、混亂,像水在鍋裏沸騰壹樣。 菜畦菜地。畦,園地裏劃分的小區。 長吟長聲鳴叫。動詞,偏正合成詞,在課文原句中作謂語。同義詞:長嘯。 雲霄極高的天空;天際。霄,雲。 倘若連詞,表示假設,基本上同“如果”,用於書面。 後竅這裏指斑蝥的肛門。 蟬蛻蟬脫下的殼。 臃腫原意是過度肥胖,轉動不靈。這裏形容何首烏的塊根肥大粗壯。 納涼乘涼。納,享受。 機關計謀;心機。這裏是秘密的意思。 道說。 油蛉直翅類昆蟲,俗名金鐘兒,形似西瓜子,黑色,晝夜都鳴。 言言這裏是“字”的意思。 長媽媽魯迅小時候家裏的女工,常給魯迅講故事。 拗這裏是用力彎曲的意思。 盔甲古代軍人打仗時穿戴的護身的衣服。頭上戴的是盔,身上穿的是甲。 斑蝥壹種昆蟲,體長六七厘米,顏色美麗,愛捕食小蟲。這裏說的斑蝥是類似斑蝥的“夜行蟲”,俗稱“放屁蟲”。 文章思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壹文的標題是“從……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間的變換為順序來記敘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結構就較為容易了。作者先寫百草園:“我家的後面有壹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再寫三味書屋:“出門向東,不上半裏,走過壹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書房中間掛著壹塊匾額“三味書屋”。時間順序與空間的變換順序是壹致的。在兩部分內容之間,作者安排了壹個過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1~8)記敘了百草園的生活;過渡段(9)從百草園變成了三味書屋,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結尾)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記敘百草園的有趣生活過程中,插敘了美女蛇的故事,這段插敘的作用在於映襯百草園具有神話般的色彩。
寫作特點
1.本文采取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後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 2.運用對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詞準確、鮮明、生動,突出了景物的特點。如作者用“掃開、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等壹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4.課文描寫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狀物、敘事、寫人都真實具體,放得開,收得攏。 5.第2自然段順序鮮明,視覺==>聽覺==>味覺 動物到植物,順序清晰
第二自然段寫景的脈絡
本文第二自然段寫景相當精彩。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壹組詞語,引出13種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泥墻根、油蛉、蜈蚣、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烏根、摘覆盆子),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概貌,“單是……就有……”則比較詳細地寫百草園壹角“短短的泥墻根壹帶”。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壹筆,突出“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已趣味無窮,可見園子裏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感情色彩。寫景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前壹個“不必說”寫景物由低到高,後壹個寫動物由高到低。整個段落由整體到局部,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部分則由動物寫到植物。 第二段寫作特點 1.層次井然,條理分明. 整 不必說:靜(植)物由低到高 體 也不必說:動物由高到低 局部 單是:由動物到植物 2.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 光滑: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長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魯迅多次好奇地去摸它. 肥胖:即指黃蜂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也體現兒童特別的感覺 直竄:不單單寫出這種鳥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作者的羨慕之意 低唱 彈琴:表現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3.形聲色味 俱全,春夏秋景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