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八年級語文行路難教案

八年級語文行路難教案

 作為壹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麽什麽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行路難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4.背誦默寫該詩歌。

 教學重點 :背誦默寫該詩歌。

 教學難點: 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課時安排 :壹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用具 :錄音機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李白少有大誌,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楊雄那樣,以壹篇辭賦文章壹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召供奉翰林,兩年以後又不容於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長安求仕無路的時候,寫了許多抒發懷才不遇的詩作,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行路難》(其壹)

 二、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遊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壹帶,最後病死於當塗。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壹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三、解題並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後,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作於天寶三年(774年),***三首,這是第壹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壹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抑郁不平之感。

 四.詩歌分析

 1、是什麽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於對他的壹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沈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願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麽的失意和無奈。

 3、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壹日能象古人壹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壹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

 4、詩歌的最後壹句表達感情怎樣的誌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壹天將長風萬裏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壹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5、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壹,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6.總結

 《行路難》是壹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並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五.課堂練習

 閱讀李白《行路難》詩,回答問題

 行路難①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②,忽復乘舟夢日邊③。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註:①此詩是李白遭到讒毀而被排擠出長安時所作。②垂釣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壹度在磻溪釣魚。③乘舟夢日邊:伊尹將受商湯聘用時,夢見乘船經過日月旁邊。日月比喻天子、皇後。

 1.詩人、面對華美的酒席,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連續的動詞,形象地表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詩人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兩句中,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兩個典故,詩人用典的作用是什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後兩句詩,詩人的感情陡起,請說說詩人表達了什麽感情,應該如何理解這種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停 投 拔 顧;內心的苦悶、抑郁

 2.比喻 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權貴堵塞

 3.詩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終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對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在經過前面感情的反復回旋之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壹天 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八年級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背誦默寫

 教學時間

 壹課時

 教學過程

 1解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2朗讀 註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饈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註意通假字: “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3理解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裏壹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壹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雲帆,渡滄海,酬壯誌。

 4賞析

 a敘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誇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 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於《擬行路難》。

 b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 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壹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後他們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於當世。

 c直接抒情,詩人壹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願望,壹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沈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全詩情感叠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

 d名句賞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壹天高掛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壹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6背誦 指導感情的表達

 6作業 默寫強調標點符號

 八年級語文行路難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3、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教學重點: 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 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並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搜集壹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壹個苦戀的故事,抒寫了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麽,(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 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讀懂大意

 要求: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壹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三、知人論詩

 1、聯想比較,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壹談自己的理解,並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範誦讀,引出以意逆誌,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壹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壹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誌,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壹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壹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壹段時間。後來,又做過壹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壹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後,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後,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鬥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壹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壹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問題導入: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四、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後又似乎“不認命”,最後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壹二句用了什麽表現手法?說明了什麽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壹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壹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麽?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麽樣的門第就有什麽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裏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壹個什麽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壹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沈郁了。

 ④ 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麽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沈。兩句構成了壹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於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壹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淒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壹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賞析技巧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六、拓展:讀出搜集的壹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壹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七、總結全文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於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誌向的沖突。

 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誌向,鮑照是壹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並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壹切。老莊哲學中壹切消極遁世,委順求全的東西,都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顧壹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沈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壹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壹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