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壹。
觀滄海 東漢 (曹操.字孟德) 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壹叢壹叢到處都是,各種草兒長得十分繁茂。 樹木被風吹動發出颯颯的聲響,海上翻湧起巨大的波濤。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誌吧。
註釋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麽 淡 淡(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漢:銀河。 本圖是曹操大將騎馬在碣石山上的景象
幸:慶幸。 甚:極點。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詠:歌吟 詠誌:即表達心誌。 誌:理想 歌以詠誌:以詩歌表達心誌或理想。
原文
1月16日,鸚鵡螺號好像在海平面以下僅幾米的地方入睡了。電動儀器停止了運轉,螺旋槳不再轉動,鸚鵡螺號隨波漂流。我猜想船員們正忙於內部修理,因為機器猛烈轉動後需要裝修。 就在這時,我和同伴們親眼目睹了壹種奇特景象。客廳的窗板打開了。由於鸚鵡螺號的船燈沒有打開,水中壹片昏暗。暴風雨即將來臨,烏雲布滿天空,只有幾道微弱的光線照著接近海面的水層。 我正觀察著這種狀況下的海洋,即使是最大的魚看起來也像是壹些模糊不清的陰影。突然,鸚鵡螺號被照得通亮。起初,我以為是船燈打開了,是它把電光射向清澈的海水。我錯了,我迅速的觀察了壹下,承認自己錯了。 鸚鵡螺號正漂浮在磷光閃閃的水層中,由於海水陰暗,這磷光顯得格外耀眼。光線來自無數的發光微小生物,掠過金屬船殼,變得更加光彩奪目。我突然看到發亮的水層中有幾道閃光,好像熾熱大火爐裏的熔鉛流,又像加熱到白熱狀態的金屬塊。相比之下,在這火紅的、似乎不該存在陰暗部分的環境裏,發亮水層中有些地方卻顯得陰暗了。不,這已不是我們通常的照明器靜靜的放射出的光芒!這光線具有壹種不同尋常的生命力和運動力!我感到這光線充滿活力! 是的,這是無數海洋纖毛蟲、栗粒狀夜光蟲的集結體,它們是壹些真正的半透明膠質凝固物小球體,每個小球體有壹只絲狀觸手。在30立方厘米的海水中,這種微小生物的數量甚至可以高達25000個。加上缽水母、海盤車、海月水母、海筍和其他磷光植形動物發出的微光,海水中壹片光亮。植形動物體內充滿了海洋腐爛的有機質誘餌,也許還有魚類分泌的黏液。 鸚鵡螺號在這光亮的海水中飄蕩了好幾個小時。看到巨大的海洋生物像火中蠑螈壹樣在那裏嬉戲,我們更加贊嘆不已。我發現在這不燙的火光中又美麗又敏捷鼠海豚,海洋中不知疲倦的小醜;還有身長三米的旗魚,聰明的暴風雨預報者,它們那令人生畏的劍狀上頜有時撞擊著客廳的玻璃窗。後來,比較小的魚類出現了,有各種各樣的磷鲀,會跳躍的鯖魚,狼鼻魚,還有上百種其他魚類,他們四處遊動,給這閃光世界劃上壹道道條紋。 這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真是迷人奇觀!是不是某種氣候條件使這種現象增添了幾分誘惑力?是不是暴風雨來到海面上了?不過,鸚鵡螺號位於海平面以下幾米的地方,絲毫感覺不到它的威力,在平靜的海水中悠然自得的搖晃著。 (《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 語文 六年級第壹學期(試用本)》
出處?
《海底兩萬裏》(法語: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壹,是壹部出色的懸念小說。小說從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擊各國海輪,使市民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沒為止,整部小說懸念叠出,環環相扣。《海底兩萬裏》於1869年11月28日出版,初版就賣了五萬冊,可以說《海底兩萬裏》從壹開始就得到讀者的歡迎。1997年美國導演羅德·哈瑞德拍攝了同名電影,此外還有相同譯名的動畫片。
分析
本文主要通過海底生物發出的光來描寫了神奇的海底世界。文中用“通亮”、“耀眼”、“光彩奪目”、“生命力”、“運動力”,等詞語形容了海底的奇光。這些奇光是由海洋纖毛蟲、栗粒狀夜光蟲、缽水母、海盤車、海月水母、海筍和其他磷光植形動物發出的。描寫細膩,有新意,寫出了海底這奇妙的光。 課文多次用到說明手法裏的打比方、列數字等。
松鼠
作者:布封(18世紀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 作家/著有<<自然史>>36冊/完作時間為:40年-摘自人教5年級上冊)
松鼠是壹種漂亮的小動物,馴良,乖巧,很討人喜歡。 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有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非常敏捷,非常機警。玲瓏的小面孔,襯上壹條帽纓形的美麗的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壹直翹到頭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壹樣,用前爪往嘴裏送東西吃。可以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經常在高處活動,像鳥類似的住在樹上,滿樹林裏跑,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它們在樹上做窩,摘果實,喝露水,只有樹被風刮得太厲害了,才到地上來。在田野裏,在平原地區,是找不到松鼠的。它們從來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樹叢裏,只喜歡大的樹木,住在高大的樹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聽到松鼠在樹上跳著叫著,互相追逐的聲音。它們好像很怕強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窩裏歇涼,晚上出來練跑,玩耍,吃東西。它們雖然也捕捉鳥雀,卻不是肉食動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櫸實和橡栗。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說,松鼠過水的時候,用壹塊樹皮當作船,用自己的尾巴當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樣壹到冬天就蟄伏不動。它們是十分警覺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樹根上觸動壹下,它們就從窩裏跑出來,躲在樹枝底下,或者逃到別的樹上去。松鼠跑跳輕快極了,總是小跳著前進,有時也連蹦帶跳。它們的爪子是那樣銳利,動作是那樣敏捷,壹棵很光滑的高樹,壹忽兒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聲很響亮,比黃鼠狼的叫聲還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惱了,還會發出壹種不高興的恨恨聲。 松鼠的窩通常搭在樹枝分叉的地方,又乾凈又暖和。它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些小木片,錯雜著放在壹起,再用壹些乾苔蘚編紮起來;然後把苔蘚擠緊,踏平,使那建築物既寬廣又堅實,可以帶著兒女住在裏面,既舒適又安全。窩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狹窄,勉強可以進出;窩口上有壹個圓錐形的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窩裏。 松鼠通常壹胎生三四個。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過了冬就換毛,新換的毛比脫落的毛顏色深些。它們用爪子和牙齒梳理全身的毛,身上總是光光溜溜,幹幹凈凈的。 松鼠在動物分類中屬於嚙齒目松鼠亞目松鼠科松鼠屬。體形通常中等大小,是寒溫帶針葉林和混交林中的典型代表動物。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體重通常在350克左右,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壹些。松鼠體態修長而輕盈,體長大約為18-26厘米,尾長而粗大,尾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二以上,但不及體長。 松鼠的分布範圍較廣,在整個寒溫帶森林地區都能捕到。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內蒙古東北部、河北及山西北部、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的山區;國外從俄羅斯的遠東、日本、朝鮮、蒙古北部,向西壹直分布到西歐。在針葉林裏,松鼠並不是年年都很多,它的數量多少,是以冬季針葉樹種子的多少為轉移的;因為它的食物以植物種子和果實為主,種子有時占到95%以上;而雲杉種子不是每年都豐收的,在松果歉收的年份裏,松鼠會轉移到食物較多的地方覓食;而在食物豐富的年份,它會大量繁殖。 松鼠為典型樹棲鼠種,棲息於山地針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中,以樹枝、苔薛和羽毛等為構巢物,在樹枝間築巢。巢呈圓形,出口開於背風面,但也有棲居於樹窟內,也有的以舊的大鳥巢加以修補而成。松鼠每年可做幾個巢、有主、副巢之分,副巢用於臨時休息。雄鼠很少築巢,大多利用舊巢。 松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取食昆蟲及其幼蟲、蟻卵、鳥卵及其他動物,但主要食物為落葉松等針葉林的種籽,夏季多取食各種漿果和蘑菇;在食物缺少的情況下,亦吃樹的幼芽。日間活動,清晨最活潑,不冬眼,但冬季活動減少,嚴冬寒冷之際,很少出窩活動。 關於作者 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蒙巴爾城的貴族家庭。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十幾歲時,布封在父親的意願下學習法律。26歲入法國科學院,後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 布豐撰寫了博物學巨著《自然史》。布豐於1749至1788年間發表的壹套36冊《自然史》,該書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等。這是壹部說明地球與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全書***44卷,前36卷於布豐在世時完成,後8卷由他的學生於 1804年整理出版。《自然史》的第壹卷於1749年正式出版。書中《地球的理論》提出了地球成因假說,認為地球是太陽與彗星相撞擊而分離出的壹個塊體,逐漸冷卻而成。 跑進家來的松鼠 我們家的房子緊挨著森林。 壹只松鼠跑進我們家來,很快就跟我們相熟了。它整天滿屋亂跑,在櫥櫃和架子上跳來跳去,動作靈活得驚人,從來沒有碰掉過壹樣東西。 爸爸的書房裏,掛著壹副從森林裏撿來的大鹿角。松鼠常常跳到上面去蹲著,就像蹲在樹枝上似的。 它特別愛吃甜食,經常跳到我們肩膀上要糖吃。有壹回,餐櫃裏的方糖不見了,媽媽把我們幾個孩子叫去問,我們誰也不知道。爸爸說我們不誠實,壹星期不許吃糖。 松鼠跟我們壹樣,壹個星期沒有吃到糖。 有時,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兒給它找去呢? 有壹天,午飯後,我正靜靜地坐在沙發上看書。忽然看見松鼠跳上餐桌,叼起壹塊面包皮,跳上了大櫃頂。過了壹會兒,它又來叼走了壹塊。 我踩著椅子往大櫃頂上瞧,那兒放著媽媽的壹頂帽子。我拿起帽子,不由得大吃壹驚——那帽子下面什麽都有!方糖,紙包糖,還有面包皮和各種各樣的小骨頭…… 我馬上跑去告訴了爸爸:“原來松鼠才是我們家那個不誠實的孩子!” 爸爸哈哈大笑,說:“我怎麽沒想到這壹點呢!咱們家的松鼠是在儲備冬糧呢。森林裏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開始儲備冬糧。這是松鼠的天性,咱們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後!” 爸爸在餐櫃門上裝了個小鉤子,免得松鼠鉆進去。但是松鼠繼續千方百計地貯(zhù)存冬糧。壹見面包皮、榛子、核桃、小骨頭什麽的,馬上叼走藏起來。 有壹天,我們到森林裏采蘑菇,回到家時累極了,草草吃了飯就睡了。滿滿壹籃子蘑菇就放在窗臺上——那兒比較涼快,放壹夜不會壞。 第二天早晨,我們驚奇地發現籃子空了。蘑菇都到哪兒去了? 爸爸忽然在書房裏驚叫起來:“快來看!”我們跑過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墻上的那副鹿角上掛滿了蘑菇;不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鏡子後面、油畫上面,到處是蘑菇。原來松鼠起了個大早,忙活了壹個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它想晾幹了留著給自己過冬。 秋天,當陽光還溫暖地照耀著大地的時候,森林裏的松鼠總是把蘑菇高高地掛在樹枝上晾幹。我們家的松鼠也這樣做了。 過了些日子,天氣真的冷了起來。松鼠盡量鉆到暖和壹些的地方躲起來。有壹天,它幹脆失蹤了,哪兒也找不到。也許它跑到花園或森林裏去了吧?我們心裏空落落的。 天太冷,我們得生爐子了。我們關上通風口,放上柴,點著了火。忽然聽到爐子裏有什麽東西沙沙直響。我們急忙把通風口打開,只見松鼠像粒子彈似的從裏頭躥(cuān)了出來,跳到了大櫃頂上。 爐子裏的煙直往屋子裏冒,而煙囪(cōng)口卻不見壹絲煙。這是怎麽回事?哥哥用粗鐵絲做了個大鉤子,從通風口伸進煙囪裏去。 結果,哥哥從煙囪裏掏出壹只手套,還有奶奶過節時才舍得戴的頭巾。 原來,松鼠把這些東西叼到煙囪裏給自己墊窩了。唉,它是從森林裏來的,住在我們家裏,還保留著老習慣。它天性這樣,跟它說住在我們的房子裏不會冷,是沒有用的。 作者資料 斯克列比茨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列莫維奇·彼什科夫, 前蘇聯無 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文學最傑出代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面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藏羚羊跪拜
在這個世界上有壹種感情叫親情,這是最普通,卻是最珍貴的。透過那眼裏哀求的淚水我們除了為藏羚羊感到難過,有沒有壹點自慚呢?還有什麽能夠比得上慈母的愛珍貴?還有什麽比得上慈母的愛更值得我們珍惜呢?藏羚羊是有感情的,雖然它無法用語言描述,但是它卻用了下跪的方式向人祈求放它壹條生路,可是母藏羚羊終究沒有逃過壹死。是的,“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動物尚且如此,可是人呢?記住那藏羚羊的跪拜,記兩行無助的淚水。珍惜那份世間最普通卻最珍貴的感情. 藏羚羊母親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來求獵人壹條命
編輯本段原文
這是聽來的壹個西藏故事。故事發生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車穿過藏北無人區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要想起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將母愛濃縮於深深壹跪的藏羚羊。 那時候,槍殺、亂逮野生動物是不受法律懲罰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裏的槍聲仍然帶來罪惡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護區巡視衛士們的腳步難以達到的角落,當年舉目可見的藏羚羊、野馬、野驢、雪雞、黃羊等,眼下已經鳳毛麟角了。 當時,經常跑藏北的人總能看見壹個肩披長發,留著濃密大胡子,腳蹬長統藏靴的老獵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動。那支磨蹭得油光閃亮的杈子槍斜掛在他身上,身後的兩頭藏耗牛馱著沈甸甸的各種獵物。他無名無姓,雲遊四方,朝別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餓時大火煮黃羊肉,渴時壹碗冰雪水。獵獲的那些皮張自然會賣來壹筆錢。他除了自己消費壹部分外,更多地用來救濟路遇的朝聖者。那些磕長頭去拉薩朝覲的藏家人心甘情願地走壹條布滿艱難和險情的漫漫長路。每次老獵人在救濟他們時總是含淚祝願:上蒼保佑,平安無事。 殺生和慈善在老獵人身上***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槍是在發生了這樣壹件事以後——應該說那天是他很有福氣的日子,大清早,他從帳篷裏出來,伸伸懶腰,正準備要喝壹銅碗酥油茶時,突然瞅見兩步之遙對面的草坡上站立著壹只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睛壹亮,送上門來的美事!沈睡了壹夜的他渾身立即湧上來壹股清爽的勁頭,絲毫沒有猶豫,就轉身回到帳篷拿來了杈子槍,他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是,那只肥壯的羚羊並沒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後沖著他前行兩步,用兩條前腿撲通壹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從它眼裏流了出來。老獵人的心頭壹軟,扣扳機的手不由得松了壹下,藏區流行著壹句老幼皆知的俗語:“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時藏羚羊給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饒命了,他是個獵手,不被藏羚羊的悲憫打動是情理之中的事,他雙眼壹閉,扳機在手指下壹動,槍聲響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後仍是跪臥的姿勢,眼裏的兩行淚跡也清晰地留著。 那天,老獵人沒有像往日那樣當即將獵獲的藏羚羊開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現著給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感到有些蹊蹺,藏羚羊為什麽要下跪?這是他幾十年狩獵生涯中惟壹見到的壹次,夜裏躺在地鋪上他也久久難以入眠,雙手壹直顫抖著…… 次日,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那只藏羚羊開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顫抖,腹腔在刀刃上打開了,他吃驚得出了聲,手中的屠刀咣當壹聲掉在地上……原來在藏羚羊的子宮裏,靜靜臥著壹只小藏羚羊,它已經成形,自然是死了。這時候,老獵人才明白為什麽那只藏羚羊的身體肥肥壯壯,也才明白它為什麽要彎下笨重的身子向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獵人留下自己的孩子的壹條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聖的。 老獵人的開膛破腹半途而停。 當天,他沒有出獵,在山坡上挖了個坑,將那只藏羚羊連同它那沒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時埋掉的還有他的杈子槍…… 從此,這個老獵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孫權勸學
吳下阿蒙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壹段。講述三國東吳名將呂蒙聽從其主孫權的勸告而讀書學習的歷史故事。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孫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編輯本段解釋
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妳現在身居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就是想要妳研究經書而成為博士嗎!只應當廣泛閱讀,了解歷史罷了。妳說妳事務繁多,哪個像我壹樣多?我常常讀書,自己認為有很大的收益。”呂蒙就開始從師學習。 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壹起商議,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以妳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東吳阿蒙了!”呂蒙說:“與有誌氣的人分別幾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他,兄長為什麽知道這件事這麽晚啊!”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告別了。
詞語翻譯
1、初:當初,這裏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帝於建業(今江蘇南京),國號吳,不久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3、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 4、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5、今:現在。 6、塗:同“途”。當塗掌事:當塗,當道,即當權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異議:當塗:地名)。 7、辭:推托。 8、多務:事務多,雜事多。 9、孤:古時候王侯的自稱。 10、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1、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12、但:只,僅。 12、涉獵:泛覽,廣泛地閱讀。獵,本意獵取,本文為閱讀。 13、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14、乃:於是,就。 15、及:到了…的時候。 16、過:到。 17、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8、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19、非復:不再是。 20、更:重新。 22、大兄:長兄,這裏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3、見事:認清事情。 24、但:只,僅。 25、孰若:誰像。孰:誰,若:像。 26、就:從事。 27、遂:於是,就。 28、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裏指“少”(與常見的“多”的解釋不同)。 29、何:為什麽。 30、呂蒙:東吳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人 31、耳:表示限制,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32、吳下:指吳縣,現在江蘇蘇州 。 33、始:開始。 34、與:和。 35、論議:談論,商議。 36、大:非常,十分。 37、驚:驚奇。 38、今:現在。 39、者:用在時間詞後面,無翻譯。 40、復:再。 41、即:就。 42、拜:拜見。 43、待:等待。 44、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對呂蒙親昵的稱呼 46、當:掌管。 45、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6、更:重新。 47、阿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 48、邪:嗎。表反問語氣。 49、乎:啊。表感嘆語氣。 48、當塗:當權,當道,即當權的意思。
受寵的象
象在朝廷裏榮獲恩寵①。不到壹個鐘頭,這個消息就在森林裏傳開了。像平常壹樣,大家開始來猜測②這件事情:它長得並不漂亮,它生得並不聰明!它的儀態③,它的風度④——十分招人討厭!它會得到恩寵,大家都覺得十分奇怪。 “如果它因為有壹條毛毿毿⑤的尾巴而贏得了朝廷的寵愛,”狐貍說道(它的尾巴輕輕的搖動著哩),“我就不覺得有什麽奇怪的了。” “才不然呢,親愛的妹妹,”熊插嘴道,“如果它是仗著它的腳掌,我想,我們就可能找到充分的理由來說明為什麽大家這樣地喜歡它了,然而誰都知道,它可沒有腳掌。” “或者可能是它的象牙使它得勝的吧?”大家聽見謙虛的公牛哞哞地說道,“也許人家把它的象牙當做牛角了!” “它怎樣贏得了他們的心,飛黃騰達⑥起來的?難道這兒就沒有人能告訴妳們嗎?”驢子撲動著它的大耳朵,說道,“我壹眼就看出來了。如果它沒有漂亮的長耳朵,它絕不能遇上這樣的好機會!” 也許我們不大註意,我們時常用了各種方式稱贊著別人,——其實是在稱贊著自己。 我們不應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應具有壹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慧眼和寬廣博大的胸懷。 啟示:人應該謙虛,不應只看到了自己的長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擁有寬廣的胸懷。 寓意是:諷刺了那些只看重自己優點的人,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 文章下註釋: 本文選自《世界著名語言》吳巖譯。①:恩寵:恩惠與寵愛,泛指上級對下屬。②:猜測:揣測;憑某些線索推斷猜度。③:儀態:姿態,容貌④:風度:指人的言談,舉止,所顯露出的美好神韻(整篇文章運用擬人手法,所以用風度、儀態形容大象不為過)⑤:毛毿毿;形容毛發或枝條細長⑥:飛黃騰達:比喻驟然得誌,官職地位很快高升
蚊子和獅子
蚊子和獅子《蚊子和獅子》出自《伊索寓言》,篇幅短小,情節性強,語言生動,所刻畫的主要形象鮮明突出。作者在蚊子和獅子的較量中,將兩個人之間的戰爭詼諧地表現出來,最後又在蚊子被蜘蛛的束縛失敗中結束,作者在最後的總結中點明了寓意。
有只蚊子飛到獅子那裏,說:“我不怕妳,妳也並不比我強多少。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用爪子抓,還是用牙齒咬?僅這幾招,女人同男人打架時也會用。可我卻比妳要厲害得多。妳若願意,我們不妨來比試比試。”蚊子吹著喇叭,猛沖上前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最後終於要求停戰。蚊子戰勝了獅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在空中飛來飛去,不料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被吃掉的時候,悲嘆道:“我已戰勝了最強大的動物,卻被這小小的蜘蛛所消滅。” 這故事是說,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有些人雖擊敗過比自己強大的人,也會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