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是北朝長篇敘事民歌,梁朝時編入《鼓角橫吹曲》。同題詩有二首。此詩約作於北魏末年,最早見於陳光大2年(568年)僧人陳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中。《文苑英華》和《古文苑》都誤以為是“唐人詩”。
《木蘭詩》歌詠了少女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12年,勝利歸來的故事。塑造了木蘭端莊從容的行貌和保家衛國的英姿,從而烘托出北方民族戰爭的背景和在這種背景中北國兒女的尚武精神。
全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花木蘭顯然是北國少女中壹切美好品貌的集中代表,沖破了封建社會中重男輕女的觀念。
《木蘭詩》寫得剛健渾樸,具有典型的北朝民歌特色,同時又顯得柔情婉轉,回環跌宕。從征前“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場面描寫;從征途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的反復詠嘆;以及勝利歸來後“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繪聲繪色,把木蘭這位女中豪傑的單純真摯的情態神氣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令人神往,並使中國民歌口語化的藝術,達到了峰頂。明胡應麟說:“五言之贍,極於焦仲卿妻;雜言於贍,極於木蘭。”
《木蘭詩》在民間流傳極廣,它和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被後世稱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異曲同工,先後輝映的“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