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向往詩中空靈的情境。我是在壹個深秋的下午進的小福寺,所以沒有遇到淩晨進寺的唐朝詩人常健,也不可能遇到唐朝詩人常健。
光福寺是江南著名的寺廟之壹。建於南齊,名稱幾經變更:大慈寺、福壽寺、破山寺、小福寺。常健喜歡“破山寺”這個詞,我也是,“破”,動詞,非形容詞。因為廟前有水沖下山來,彈琴說喪還挺有意境的。
正是因為水從山上沖下來,廟前有壹座小橋,幾個人相擁的兩棵古樹流下壹片清涼。大門正面題“興福寺”,左右對聯如下:“門外不相幹,幾度讀桑田滄海;胸中無物,半松半白雲”,並有署名“嘉樹七月翁同龢”。
光福寺山前有三棵楓樹,如金剛守。院門後,兩棵古柏粗壯的身體上長滿了疥瘡,樹皮斑駁。歷經數百年的風霜雨雪,依然郁郁蔥蔥,生機勃勃。
山門百年不變。現在看來廟小小氣,但我覺得有南齊遺風。走進山門,妳會覺得興福古寺千百年來對常熟的影響,才是今天吳門水鄉的精致之美。
寺內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兩棵大槐樹,挺拔,遮天蔽日,無聲無語。陽光透過枝頭,殿內靜謐,古樸、莊嚴、空蕩。
小福寺依山而建,現存的主體建築是明清時期的遺留物。它以中軸線分為兩個花園。花園和庭院由亭廊相連。精致的走廊、院墻、石柱、竹林隨處可見,顯示出高超的設計和建築水平。
* * * *自南向北分為五列,中軸線上依次為頭山門、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寶殿、玉佛殿。第壹次進天王廟,題字“無上法”是“米芾”,對聯是:“誰開門誰進;妳不能活在夢裏,但妳知道妳要回家”,80年前宋馳大師寫的壹本書,如今被常熟人曹大鐵重印。坐在廟裏當門的是彌勒佛,肚子光禿禿的,肚臍壹直開著。
南梁大同五年(539年)擴建大修寺廟時,在大雄寶殿壹角發現壹塊巨石,有石牛那麽大,石面上有突出的石紋,實際上形成了清晰的漢字。從不同角度看有點不壹樣,從左邊看像“興”字。從右邊就變成了“福”字,當然是視為富貴,福的諧音可以聽成佛。因此,人們視此石為吉祥之物,紛紛前來瞻仰,並向其磕頭燒香。原來叫破山佛寺,直接叫破山光福寺。唐鹹通九年,公元686年,唐懿宗正式授“興福寺”。
中軸線以東為東寺區,由南至北依次為白蓮池、虎救亭、禪堂、四僧堂、藏經樓。
方形的白蓮池位於東區的最南端,也就是天王廟的東面。池塘裏有壹株千葉雙萼白蓮,香氣異常。池塘旁邊的壹棵玉蘭樹斜伸入池中,與荷葉相映成趣。
我穿過竹林、長廊、觀音樓、老虎救世亭、藏經樓,直奔經常建詩的後禪寺。清潭附近的密陂亭中有壹塊用玻璃密封保存的石碑:唐代詩人常築的名句《破山寺》:“清晨古寺有人居,晨曦(明)高於林中。壹條蜿蜒的小路通向壹個隱蔽的地方,佛寺被樹枝和鮮花包圍著。在這裏,鳥兒在山光中存活,人的心靈在池塘中感受寧靜。壹切都是寂靜的,但我聽到了時鐘的聲音。”
宋代書法家米芾在書寫碑文時改變了原詩(括號中的文字),使這首詩與宋代甲府寺的景點更相關。米北旁邊的園子裏,兩棵桂花飄香,壹叢芭蕉墨綠色。碑後有壹家竹香書屋,推開窗,卻見青竹入海,竹香馥郁。
清朝乾隆年間,城裏人如數家珍地守著襄陽縣,得到了大書法家米芾寫的原詩,帶回了老家。他們請著名的石雕家穆大展在廟裏刻了壹塊碑。唐詩、宋書、清代融為壹體,人們稱之為“三絕”碑。詩常築於唐代,米芾寫於宋代,穆大展刻於清代——三個時代的人穿越千年擁抱壹塊石頭,共同呈現中國人的美。
空心潭橋九扭而成,四周黃石堆積如崖,潭邊空心亭飛於空中,亭北壹棵金松樹高大健壯。在空心池北面的葫蘆灘,曾經有壹種別的地方都沒有的無尾蝸牛,還有壹只綠海龜。
空心亭取自常建的詩“人的心在池中觸及平靜”。南宋時,亭子已經在廂房裏了。這座亭子已經建造和廢棄了幾次。亭子建在空心水池的北側,無數的魚兒在壹個小水池裏悠閑地嬉戲。
我在空亭裏坐了壹會兒,挺空靈的,就像常健說的“而人的心靈在壹池中觸到了平靜”。
中軸線以西是西寺區,比東寺區大。從大雄寶殿往西,有壹個大院子,叫西園。
中軸線的西邊是華嚴講堂的舊址和我走過的回廊。從西北彌勒佛洞到日照亭頂,亭中古松繁茂,怪石嶙峋,小福寺盡收眼底。
走過壹個名為“不漏泉”的小水池,就可以爬上樓梯,進入壹個門洞和壹個蜿蜒的走廊,這就是“我的路徑已彎彎曲曲,穿過壹個避風的窪地”。
斷山寺後院確實有壹大片竹林。沿著彎彎曲曲的走廊漫步,右邊是錯落有致的山坡,長滿了蒼老的松柏,空氣中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我的路彎彎曲曲,穿過壹個避風的窪地”,這樣的意境,充滿了隱逸、質樸和庸俗。“幽徑”這個詞很細致,委婉,很有意境,仿佛妳走在上面,走在壹行詩裏,走在壹段靜謐的時光裏。路漫漫其修遠兮,總可以走出喧囂的世界。前方的路密不可分,仿佛總有未知的美好在等待,壹切都在我如何分辨,穿越所有這些雲朵?。
從文殊殿的東徑,朝北走,就是雲起塔。有壹座磚砌的門樓,正面寫著“雲起鐵塔”,背面寫著“自由”。竹林深處是小福寺的雲起塔,小路通向黑暗的安息之地——數十位高僧大德的靈骨。20多座歷代高僧的小石塔隨意矗立。
出了小福寺,在寺廟的東花園裏,擺著上百張桌椅,供人喝茶聊天。當地人喜歡在早上爬山。下山後,他們在小福寺旁邊的幸福面館吃壹碗面,聊天,打牌。生活是如此令人愉快。
走的時候回頭看身後的路,找不到壹絲痕跡。路邊懸掛的店旗上,壹個茶的古典字迎風飄揚。不知道是誰隔著竹簾在彈老調。拾壹朵紫羅蘭心情,向著秋意盎然的禹城,繼續旅行。
時間在變老,我們也在變。無論妳我走了多少迂回的路,喝了多少茶,無論滄海桑田,世事如何變遷,我只希望妳我都能不忘妳那顆主動的心,沒有煩惱,不沈溺於紅光和青酒,而帶著慈悲、寧靜、純凈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