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論證方法;2、本文的諷喻意義。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關心時事,關註國家命運的愛國之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課時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思和對比手法;
3、 學習前兩段的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教學步驟:
壹、導入。
同學們都學過中國歷史,大家知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第壹個大動蕩、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七雄爭霸並於秦,後世英傑多扼腕。對這段歷史,後人多有評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今天,就讓我與大家壹起來領略蘇洵的精辟與廣博。
(或壹、導入
“六王畢,四海壹”,《阿房宮賦》裏,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滅六國、壹統天下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於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故後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壹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麽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勝為敗?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剖析:六國 “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鬥諸侯”。這種剖析顧及鬥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並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壹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註目了這個歷史課題,於是有了《六國論》。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壹篇“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它具有現實批判的針對性;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性”合壹,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勾劃疑難字詞。
2、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正音。
3、齊讀課文,學生讀中思考:討論本文主要論述的問題是什麽?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六國破滅的原因。)
三、設問,導讀第壹段。
(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討論。
請平時最不愛朗讀的壹位同學讀第壹段,全體同學聽讀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
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麽?第壹段中
哪壹句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提出自己的論點之前,作者先否定了歷史上的哪兩種看法?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在否定了“兵不利”“戰不善”兩個普遍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2) 作者在第壹段是從哪兩個方面證明中心論點的?這兩個道理論據對後文有何作用?
(從道理分析的角度來加以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它們既是第壹段的論據,又分別是第二三段的論點。)
(3)課文第壹段作者為什麽要設問?有什麽作用?
(因為在六國中,有齊、燕、趙三國並沒有割地事秦,所以作者提出“弊在賂秦”這壹觀點後,必然有人表示懷疑,故而作者自己先把它提出來加以分析,讓人信服。可見作者構思之縝密。)
(在每壹個問題的討論過程中,指名逐句翻譯,並隨時討論語法。)
(二)學習本段的語法重點:
1、句式。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判斷句,“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弊在賂秦也”與同)
2、虛詞。
A、“賂秦而力虧”的“而”,表結果。
B、“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以”,因為。
(三)指導背誦本段文字。
四、設問,導讀第二段。
(壹) 設置問題,引導閱讀討論。
學生推薦平時朗讀最好的壹位同學讀第二段,其他同學在聽讀中思考:
(1)、作者在第壹段中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課文第二段是怎樣來證明這個分論點的?
(通過對比進行論證。先以秦“攻取”獲得土地與受賂所得土地進行對比,再以諸侯賂秦所亡與“戰敗而亡”作對比,說明“賂秦”造成的嚴重後果;接著以六國先祖創業的艱辛與子孫的無能作對比,說明割地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時也反映了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況;接著以“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對比,以“奉之彌繁”與“侵之彌急”作對比,說明以地賂秦對國家安危沒有什麽好處。這段論述,從情與理兩個方面證明了賂秦是不可取的。)
(2)從上面的分析看,“賂秦而力虧”表現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無厭”又表現在什麽地方?
(a、概括地說,賂秦使諸侯的土地急劇地減少,國力迅速地衰盡衰弱,秦的土地急劇地增加,國力迅速增強。b、從“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彌繁,侵之彌急”中可以看出秦的無厭。
(3)作者在本段中引用古語的作用是什麽?
(這句古語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秦的嚴重後果。作者在此引用古語,使自己的見解更有說服力。)
(古文翻譯與前段處理方法同。)
(二)語法學習。
1、通假字。
“暴秦之欲厭。”厭,通“饜”,滿足。
2、古今異義字。
“其實百倍。”(古:其,它,指秦;實,實惠,這裏用作動詞,得到實惠。今:實際情況。)
“至於顛履。”(古:到……結局或結果,表示某種情況導致的結果。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壹事。)
3、文言虛詞。
以 --
“秦以攻取之外”。以,介詞,用。
“以有尺寸之地。”以,副詞,才。
“舉以予人。”以,副詞,將。
(三)指導朗讀,爭取當堂背誦。
五、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然後通過“賂”與“不賂”兩種情況進行道理上的分析,確立了兩個分論點,再分別從“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其構思是十分縝密的。這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壹二段,知道了六國破滅的第壹個原因,作者“賂秦而力虧”的論述是符合事實的。那麽,“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又是怎樣進行論述的呢?作者寫這篇文章有何現實意義呢?請同學們下去閱讀課文,思考這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