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兔有幾個稱呼?

兔有幾個稱呼?

兔的稱呼:“月精”、“月德”、“明視”、“討來”、“跳貓子”、“舍舍迦、“卯畜”、“缺鼻”、“三瓣嘴” (古人曾經把男同性戀,尤其是偏向於女性氣質的同性戀,稱為“兔子”)

詳見下文:

兔的異名別稱

編者按兔,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哺乳綱;它也是壹種常見的家畜。而在民間,它則是機智、善良和吉祥的化身。兔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發掘和整理兔文化,進而弘揚兔文化,是壹項很有意義的事情。從本期開始,本報推出欄目《兔文化漫談》,以饗讀者。

“兔”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現。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描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可見,至少在2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對兔子就有了初步認識,並創造出了“兔”這個字。在壹本記述後弈日常生活的書中也有“兔”字:“後弈獵於巴山,獲壹兔,大如驢,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這段描寫充滿神話色彩,說,這只野兔的形體竟然如同驢子壹般大小,被逮住以後關到壹只木頭籠子裏莫名其妙丟失了。

且不管古人對兔子的形態、大小是如何描述的,也不管其中的神話色彩有多濃厚,現在且讓我們考慮壹個問題:兔,為何稱為“兔”?宋代陸佃在《埤雅·釋獸》作了回答:“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謂之兔。兔,吐也。”古代,科學不發達,認為仔兔是從兔的唇裂中吐出來的,顯然是壹大謬誤。不過,陸佃是解釋兔之所以稱為“兔”的第壹人,算是對文字學和動物學的壹個小小的貢獻。

古代神話,相傳月中有玉兔搗藥,故稱兔為“月精”、“月德”。唐代權德輿《中書門下賀河陽獲白兔表》:“惟此瑞獸,是稱月精。來應昌期,皓然雪彩。”北周庾信《齊王進白兔表》:“月德符征,金精表瑞。”

兔在古代,還有“明視”的雅稱。最早見於《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兔曰明視。”孔穎達解釋:“兔肥則目開而視明。”

在有些地區,有些民族的語言中,對兔有壹些特殊的稱呼。比如,元代趙孟頫寫過壹首《兔》詩:“耳後生風鼻出火,大呼討來飛鳴。”這裏的“討來”,是蒙古語,指的是兔。東北某些地區,把兔稱為“跳貓子”。周立波的《暴風驟雨》裏有這麽壹句話:“壹只灰色的跳貓子,慌裏慌張望外竄。”在古代印度的壹種語言梵語中,則把兔叫做“舍舍迦”。

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序,卯屬兔,有人便稱兔為“卯畜”。至於民間“缺鼻”、“三瓣嘴”等兔的別稱,就很好理解了,那是因為兔的上唇中央有壹條裂縫,如鼻有穴。

陳建誌

(古人曾經把男同性戀,尤其是偏向於女性氣質的同性戀,稱為“兔子”)

《爾雅翼》對此有更詳細的解釋:

兎視月而有子,其目尤瞭,故牲號謂之明視。《天問》稱:夜光何徳,死則又育;厥類惟何,而顧兎在腹。蓋月唯朢壹日滿,余時常缺,兎口亦缺,以類相致。說者以為天下之兎皆雌,惟顧兎為雄,故皆望之以稟氣。古稱日烏月兎,相傳已久。傳曰,日無光則烏不現,烏不現則飛烏隱竄。漢元帝永光元年,日中無光,其日長安無烏。而今世蔔兎之多寡者以八月之朢,是夜深山大林中,百十為列,延首月影中,月明則壹歳兎多,月暗則兎少,是稟顧兎之氣以孕也。然兎亦自有雌雄,不專視月,古樂府亦雲:雄兎腳撲朔,雌兎眼迷離,兩兎逐地走,安能知我是雄雌?蓋雌雄之難辨者雲爾。《論衡》雲:舐雄毫而孕,及其生子從口中吐出……

由此可見兔與月之關系。《春秋元命苞》中還有壹句話:君失徳則地吐泉魚銜兎。宋均註曰,兎陰精,魚是陽,見制也。(註④)由以上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理解古人觀念中,兔子是作為壹種“陰精”之物而存在的。而代表被動壹方的男同性戀又恰巧具有陰柔的特點,因此兔子便逐漸被古人用來形容同性戀,尤特指孌童男妓,或者是同性戀中的被動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