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詩經》來源
詩的源頭是歌謠,歌謠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有了文字以後,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寫的詩,所以詩來源於歌。當然《詩經》也如此。
不過《詩經》中的詩與春秋時的樂工有關系。那時春秋各國都有樂工,樂工的老板叫太師。那時各國使臣來往,都要由樂工奏樂唱歌,這些歌是由太師們在民間搜集的。到了戰國時代,新樂代替了古樂,職業樂工紛紛散走,樂譜亡失,但還是有三百來篇唱詞流傳下來,便是後來的《詩經》。
? 二、什麽是詩言誌
“詩言誌”是壹句古話,詩這個字就是由“言”和“誌”兩個字組成。如上所述,春秋時各國使臣來往,在宴會上要由樂工唱歌,歌就詩,不同的是所點的歌必須加上政治的意味。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伯宴晉使,趙孟請大家賦詩,子太叔賦的是《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潔兮,有美壹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子太叔只取末兩句,借以表示鄭國歡迎趙孟的到來。
所以春秋時詩言誌的意思是,用詩歌借助唱歌在政治宴會的壹種歡迎意思。到了孔子時代,則有延伸意義。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絢兮”,本來說的是美人天生麗質,孔子卻拉出末句來比方作畫,說先有好的底子,才有畫的美麗。進而進壹步延伸,說詩思無邪,可以鼓勵人、增加閱歷等,以致到了現在引申成為更多教化的意味。
三、什麽是風、雅、頌
風、雅、頌三個字從古時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雅就是“烏”字,似乎描寫音樂的鳴嗚之音。頌就是“容”字,容就是“樣子”,也就是唱歌的時候連歌帶舞。
? 四、什麽是賦、比、興
賦在古人給《詩經》作的《大序》裏,意思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直接說當時社會的好壞利弊;比、興則是政教譬喻,曲折成義,但興往往在讀的發端,往往關系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