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反映了中國古代七言絕句的文學藝術形式。這首詩以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寓情於景,在豐富的藝術想象中,形象地描寫了廬山瀑布之壯美,體現出李白在詩歌創作中的豪放雋逸的藝術風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壹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首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是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壹首詩。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之美,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表現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全詩如下: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香爐”是說“山似香爐狀”,加之霧氣繚繞,如同香爐中燃燒著的香煙壹樣繚繞。詩人用香爐描寫香爐峰,可以說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紫煙”就是指紫色的煙霧。當然煙為“紫色”,自然是說陽光照在霧氣上而使霧氣所呈現出的顏色。這句的意思就是陽光照在廬山的香爐峰上,升騰的霧氣似如紫色的煙霧。詩句中壹個“生”字,不但描寫了香爐峰“孤峰獨秀,氣籠其上”的特點,而且使廬山那高大雄偉、明媚秀麗的景觀表現出來。這樣,詩人雖是寫的山,但為寫瀑布渲染了氣氛,設置了雄奇的背景。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望”二字,承接上句,並引出下面的內容。“望”即遠看。這裏“遙看瀑布”
四字不但照應了題目中“望廬山瀑布”,也引出了後面描寫的對象。“掛前川”意思是說(瀑布)如同河流掛在山前(有的說是“(瀑布)掛在山前的水面上”)。我認為,這裏詩人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詩人把飛流直下的瀑布比喻為奔騰不息的河流。這正如詩人在《廬山謠》中用“倒掛銀河”來比喻瀑布。在另壹首《望廬山瀑布》中就直接稱瀑布為“掛流”。詩人把廬山山水破壁而出,直沖山下,這樣的景象如同氣勢磅礴的河流壹樣。這壹句的意思是說,遠望廬山的瀑布,如同掛在山前的河流。在這壹句中,詩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而且這個比喻確實很妙。首先,體現在把瀑布比喻為“川”(河流),以此展示瀑布的氣勢之雄偉壯觀,是壹種動態的表現。其次,把瀑布喻為壹幅畫。在詩句中,壹個“掛”字,不但化動為靜,形象生動,而且描寫出了珠簾垂空,白練曳下的壯觀景象。這個多層次比喻,用不同的方式描寫了瀑布的氣勢之美。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是詩人從動態的角度來描寫瀑布的高度,表現出瀑布的氣勢之壯美。“飛流”承上
“遙望瀑布掛前川”,不但是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改變了對“瀑布”的稱呼,而且由上面的靜態描寫進入到動態描寫上,從而表現出瀑布淩空而出,噴湧飛瀉的氣勢之美。“直下”不但照應了“掛前川”,表現出瀑布垂直直下的氣勢,而且也表現出巖壁的陡峭、驚險。“三千尺”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從數量上極力描寫瀑布之長,當然也暗示了廬山之高峻。這句的意思是說,三千尺長瀑布從山上飛奔直下。這裏,詩人雖然對瀑布作了數量上的誇張,但“誇張而不失真”,不但描寫了瀑布之長,而且表現出了瀑布飛動之壯美。
最後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句是對上壹句的進壹步的描寫,形象的展示了瀑布之長。“疑”字不僅是表明了“疑惑”的意思,而更主要的是把廬山與天相連接起來,給人壹種若真似幻的境界。
“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這壹句的意思是說,這廬山的瀑布好似天上的銀河從最高處落下來。詩人在《望廬山瀑布其壹》中說瀑布淩空而下,“隱若白虹”,“忽如飛電”。這裏,詩人用銀河比喻瀑布,通過銀河落天的想象,不但使瀑布更加鮮明生動,氣勢更加雄偉,而且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拓展了詩歌的意境,令讀者產生壹種詩意的聯想,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