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蒿裏行》壹詩的主題是什麽?體現了曹操詩歌怎樣的風格特點?

《蒿裏行》壹詩的主題是什麽?體現了曹操詩歌怎樣的風格特點?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上層軍閥的內訌以及對下層將士、百姓痛苦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風格質樸,沈郁悲壯,體現了壹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壹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體現了曹操的獨特文風。

蒿裏行

曹操 〔兩漢〕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

譯文

關東的諸州郡將領,都起兵討伐董卓及其黨羽這些殘暴的人。

本來期望各路將領在孟津會合,同心討伐長安董卓。

結果各有打算,力不齊壹,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

權勢、財利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戰士常年征戰,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百姓也因此死傷無數。

累累白骨曝露於荒野之地無人收埋,方圓千裏都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壹百個老百姓當中只有壹人能活,想到這裏不免讓人肝腸寸斷。

此詩前十句勾勒了這樣的歷史畫卷: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無恥、禍國殃民的董卓。當時各郡雖然大軍雲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匡扶漢室之名,行爭霸天下稱孤道寡之實給予了無情的揭露,並對因此造成的戰亂感到悲憤。詩中用極凝練的語言將關東之師從聚合到離散的過程原原本本地說出來,成為歷史的真實記錄。然而,曹操此詩的成功與價值還不僅在此,自“鎧甲生蟣虱”以下,詩人將筆墨從記錄軍閥紛爭的事實轉向描寫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註和擔憂,這就令詩意超越了壹般的記事,而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

“鎧甲生蟣虱”以下六句,寫戰爭給士兵和百姓帶來的災難和作者的感慨。“鎧甲生蟣虱”寫戰亂之長,士兵連年征戰,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其苦可知;“萬姓以死亡”寫人民在戰亂中死喪殆盡,可見戰禍之烈。“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用簡括的語言描繪出壹幅戰亂中的淒涼悲慘的圖畫。從視覺感受上說,彌望中,縱橫於野的白骨,是那樣慘白;從聽覺感受上說,茫茫大地死壹樣沈寂,沒有壹點生命的氣息,雞鳴狗吠,這些尋常的莊戶聲氣都不聞於耳了。作者收視反聽,自然要痛斷肝腸了。

此詩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會災難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現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還是從他隨袁紹討伐董卓始,故此詩中所寫的事實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較之《薤露行》中所述諸事,詩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認識,故詩中反映的現實更為真切,感情更為強烈。如最後兩句完全是詩人目睹兵連禍結之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真實情境而產生的感時憫世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