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徵明《拜年》原文:
我不想見面,但我想談談,著名的論文都是我們。
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太簡單不太空虛。
擴展數據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在古代,“拜年”壹詞的本義是向老人祝賀新年,包括磕頭行禮,祝賀新年,問候生命。在不同的時期,新年問候有不同的形式。
宋朝以前,古人拜年的習俗和現在差不多。親戚朋友們帶著禮物互相拜訪,晚輩們給長輩們磕頭,說幾句問候他們長壽平安的話。長輩給晚輩拜年的東西,整個拜年儀式就完成了。
宋代人們壹般不進屋拜年,流行送“飛貼”,相當於現在的賀卡。朝廷的士大夫有飛貼的習俗,互相拜年。當時士大夫交遊廣泛。四處拜訪來表達新年祝福既費時又費力。所以壹些關系不密切的朋友沒有親自去。因為當時沒有紙,他們把竹子剪成條狀,寫下賀詞,派仆人給親戚朋友拜年。這種方法在官場和文人之間普遍流行。
在明代,人們仍然使用賀卡的形式,即“拜訪”,而不是新年的問候。到了明代,賀年卡的設計更加完善和精美。卡片上不僅印著姓名和地址,還寫著“新年快樂”的祝福語。
大約從清朝的時候開始,拜年就以“團拜”的形式出現,壹些宗族首領帶領幾個人挨家挨戶拜年。有的朋友邀請幾個人拜年,有的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用以前的拜年方式,還興起了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方式。這些是新年問候的方式。
百度百科-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