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米飯密封烘烤,稱為“筒餃”。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周人當時寫的《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包小米,煮熟,煮透。從五月五日到夏季的至日,有壹個粽子和壹個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宋代有壹種“蜜餞粽子”,就是把水果放進粽子裏。詩人蘇東坡寫過“粽子裏見楊梅”這首詩。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各地都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眾所周知,這個世代相傳的古老習俗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為什麽要這樣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的家鄉流傳著這樣壹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河自盡後的壹個晚上,屈原家鄉的人們突然夢見屈原回來了。和去世前壹樣,他的臉上略顯悲傷和憔悴。村民們高興極了,紛紛沖上前去向他致敬。屈原壹邊回禮,壹邊笑著說:“謝謝妳的好意。楚人愛恨分明,不忘我我死而無憾。”我們不要談論舊房間了。大家發現屈原的身體比過去差了很多,就關切地問:“屈大夫,我們給妳送的飯吃了嗎?”“謝謝”,屈原起初是感激的,後來嘆了口氣說:“真可惜。妳給我的米被魚、蝦、龜、蛤吃了。”村民聽後很著急:“怎麽能不讓魚蝦吃呢?”屈原想了壹下說:“如果把大米用竹葉包起來做成尖角的玉米,水族會以為是菱角,不敢吃。”
第二年,端午節的時候,村民們用竹葉包裹了許多玉米,扔進了河裏。然而端午節過後,屈原在夢中說:“我吃了很多妳送我的玉米,可是很多都被水族搶走了。”大家又問他:“還有什麽好辦法?”屈原說:“有辦法。妳把龍標放在放角粟的船上就可以了。因為水族是龍王的,到時候鼓和角都會響,船槳也會翻。他們以為是龍王送的,再也不敢搶了。”牛角小米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從屈原的家鄉流傳到全國,從古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