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在欄桿旁,我怎能不哭泣?最後壹句話

在欄桿旁,我怎能不哭泣?最後壹句話

在欄桿旁,我怎能不哭泣?最後壹句-回答:長城以北有戰爭和山脈。出自唐代杜甫《登嶽陽樓記》。

《登嶽陽樓記》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歷三年(768年)所作的壹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是詩人即興創作的抒情作品,描寫了嶽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詩人晚年的不幸遭遇,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表現了杜甫壹邊上樓欣賞美景的夙願,壹邊還在憂國憂民的復雜心情。

原文

登嶽陽樓

[唐]杜甫

以前聽說洞庭湖氣勢磅礴,今天的願望終於登上了嶽陽樓。

浩瀚無垠的湖面撕裂了吳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我的朋友和親戚都沒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壹條船上漂流。

北境城門之戰又開始了,我隔著欄桿看著哭了。

翻譯

前些日子聽說洞庭湖很壯美,今天終於登上了嶽陽樓。

浩瀚的湖水將吳楚撕裂,仿佛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漂浮在水中。

親戚朋友都沒有消息。我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北方邊境戰爭又爆發了,我靠在欄桿上看著哭了。

給…作註解

①洞庭水:洞庭湖。它位於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嶽陽樓:是湖南省嶽陽市的旅遊景點,緊鄰洞庭湖。

③吳楚:春秋時期,兩國國名(吳國和楚國)位於湘、鄂、贛、皖、蘇、浙壹帶。俯視洞庭,藍湖無邊,遙望君山,氣象萬千。是唐·張健和宋藤子在北京建的。因範仲淹的代表作《嶽陽樓記》而聞名。Chè:除法,這裏引申為除法。廣闊的吳楚被洞庭湖隔開。

④ qián kūn日夜漂(壹個“月”):太陽、月亮、星星、大地日夜漂在洞庭湖上。《水經註》卷三十八曰:“湖闊五百余裏,日月出沒。”幹坤:天地指日月。

⑤壹個字也沒有:沒有消息。字:這裏指字母。

6老病:年老多病。杜甫五十七歲,患肺病,風痹,右耳耳聾。有孤舟:只有壹葉飄零的孤舟是不確定的。人生的最後三年,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話講的是杜甫的壹生。

⑦馬關山以北的榮(róng):北部邊境戰事再起。當時吐蕃入侵寧夏靈武,陜西太(B、N)。朝廷震動,急忙調兵抗敵。軍馬:軍馬指的是軍事、戰爭、戰爭。這年秋冬,吐蕃再次入侵隴右、關中地區。

8靠玄關:倚窗而立。眼淚流:眼淚忍不住流。打呼嚕:流淚、流鼻涕,這是偏頗的,指流淚。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杜甫57歲,離他的生命結束只有兩年了。當時詩人處境艱難,苦不堪言,年老體弱,患有肺病和風濕病,左臂枯槁,右耳失聰,靠喝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年),杜甫從江陵、公安沿長江壹路漂流到越州(今湖南)。登上盼望已久的嶽陽樓,從廊下遠眺,面對浩瀚壯闊的洞庭湖,詩人由衷贊嘆;然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國家多災多難,不禁感慨良多,於是在嶽陽寫下了《登嶽陽樓》、《停嶽陽門》、《陪裴石軍登嶽陽樓》。

作品欣賞

第壹聯“久聞洞庭湖,今登此塔”。有壹點是明確的:詩人對洞庭湖的向往由來已久,這是敘事寫作中自然而然的感受。但這畢竟是對過去的向往,登上嶽陽樓似乎他們的感情應該是幸福的。因為多年的渴望實現了,我壹定要開心。但細細品味,句子裏看不到開心二字,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在以下方面尤其如此。其實這兩句話裏的“過去”和“現在”之間有很長壹段時間。作者把這種距離拉開了,把它留給讀者去想象和記憶,而沒有用“快樂”和“悲傷”這樣簡單的詞來填充。古人說“格律詩之美,在於無詞”,這就是無詞。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在變。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人民深重的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壹切都凝聚在杜甫的腦海裏,和詩人壹起登上了嶽陽樓。他不開心。應該說“而現在我終於登上了這座塔”已經向往了很多年,只是現在才被登上。這是壹聲嘆息,嘆息裏面是壹種憂國憂民、傷天害理的情懷。這壹聲嘆息,如同詠嘆調的引子,開啟了接下來的樂章。這裏還要註意“水”字,題目是“登嶽陽樓”,但第壹句寫的是洞庭湖,第二句寫的是嶽陽樓,而且是“洞庭水”而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明顯突出,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下面主要講的是“水”。

顓頊“東有吳國,南有楚,可見天地無盡飄”。這兩句和第壹副對聯中的“水”字緊密相連。雖然沒有出現“水”字,但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嶽陽樓上,向東南望去,只見洞庭湖浩浩蕩蕩,望不到盡頭,而吳國被推到了遠東,楚國被推到了西邊和南邊。這壹幕就像洞庭湖水向東南延伸,把原本連在壹起的吳楚大地壹下子劈成了兩半。“威”字用得好,有動感。似乎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開。後壹句“乾坤”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我能看見天地無盡飄”是指詩人站在嶽陽樓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壹望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湖邊飄著,仿佛世間萬物都在沒日沒夜地飄在洞庭湖水上。“浮”字也有動感。它讓人想起壹個半球,整個天空都被湖水托起,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振蕩的結果。這兩句都是洞庭水,境界廣闊。壹個是水面的寬度,壹個是水的力量。能劈開大地,浮上幹坤,是寫得極至的力量。而那些被分離漂浮的巨大的東西,則顯示了湖的寬廣。這不是簡單的誇張,這裏面有壹個視覺、感覺和想象力的問題。因為地球是圓的,人的視野是有限的。面對浩瀚的湖泊,他們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他們有,也只是從遠處看是壹條線,造成了湖無限,距離很窄的感覺。詩人準確而真實地把握了視覺和感覺的錯覺,把湖描繪得無邊無際,仿佛大地上到處都是水鄉和鄉村,這是視覺感受的真實。然而,借助於想象,詩人也將吳楚這塊看不見的土地和整個甘昆邊界融入了這幅視覺和感官的畫面。從而構成了壹幅想象中的吳地楚裂,整個乾坤浮動的浩瀚畫卷。這就是想象形成的形象。這是將想象的更廣闊的場景融入視覺畫面的結果。這就意味著“東有吳國,南有楚國,可見天地無盡飄”是視錯覺和想象的產物,是非常成功的宏觀形象。其主要特點是境界寬廣,精神偉大。如此大的宏觀形象和氣魄,在中國古詩詞中並不多見。比如,孟浩然在洞庭湖也吟詠過“雲夢起霧繞嶽陽”的詩句,但沒有杜甫的詩那麽崇高。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算是純粹的寫景,它滲透著詩人的心靈。“東有吳國,南有楚,能見天地無盡飄”揭示了唐朝的分崩離析和國家局勢的不穩定。

“但是沒有親戚朋友的消息傳到我這裏,我又老又病,獨自和我的船在壹起”這兩句話是詩人自己的處境。“壹個字都沒有”就是沒有消息,沒有消息。《卻沒有親人朋友的音訊傳到我這裏》寫的是詩人的孤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沒有消息,不了解朝鮮和當地的情況,也就是整個國家的情況。對於壹個念念不忘國王、國家和人民的詩人來說,那是壹種被社會遺忘的孤獨,無疑在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壹家人生活在壹條小船上,斷了消息,老弱病殘,獨自漂泊,精神和生活的悲慘可想而知。理解這兩句話要和前兩句聯系起來。前兩句是遙望。放眼望去,水與天相接,它與吳楚和整個甘昆聯系在壹起。仔細看這兩句話,妳看到的是孤舟,這是近距離最觸動他的東西。於是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經歷、經歷和處境。可以說這兩句對聯都是由景而生,但前兩句主要是說妳在景裏看到的,後兩句主要是說妳在場外看到的引起的聯想。這兩個協會在內涵上也是密切相關的。表面上看起來沒有聯系,實際上是壹脈相承的。既然這後兩句說的是他孤獨悲慘的處境,那麽就應該推斷出前兩句絕不僅僅是風景。實際上,前兩句通過寫遠景,象征性地、類比性地暗示了國家局勢的動蕩。包含了安史之亂的後遺癥:唐朝的衰落,人民的苦難,外族的侵擾,國家的解體和社會的不穩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些都是杜甫流浪中難忘的事。正因為詩人關心國事,關心民政,所以他才關心。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的洞庭湖時,也會覺得好像大地裂開了,幹坤在日夜漂浮。從杜甫壹貫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爬嶽陽樓壹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說沒想到這些是杜甫。正因為詩人的胸中翻騰著人們所憂慮的國事和民政,所以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他不能再施展抱負的悲哀。於是這種孤苦伶仃,老弱病殘,又聽不到消息的悲情自然就湧上心頭。兩幅對聯中,上聯境界大,下聯境界小,大小相襯,也蘊含著詩人的無限情懷。就場景而言,第壹部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第二部畫的是水面上的孤舟。湖面波濤洶湧,船在漂浮。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統壹在壹幅畫上。如果把洞庭湖比作全國,那麽那孤舟就是詩人杜甫本人。這是符號。這種和諧的對比既包含了詩人對自己壹生經歷的悲傷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與自身命運和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詩人站在嶽陽樓上,望著湖水,望著小船,想到了國家,想到了自己,各種感情縈繞著他。“不廣則狹處不苦,能狹則境界越廣。”與“孤舟”相比,“幹坤”更遼闊,而狹窄的則更孤獨。

尾關節“這堵墻的北面有戰爭和山脈。”“軍馬”指戰馬和戰馬,指戰爭。“關山”,壹般來說,不是特指那個關隘,那個山。“關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就詩人而言,從洞庭湖到長安,隔山相望,戰火在北方燃燒。“此墻以北有戰有山”特指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事不斷,國家不寧。"在這欄桿旁,我怎能不哭泣?"意思是杜甫倚著嶽陽樓的窗戶,朝北看。雖然隔著山看不到長安或戰爭,但在他腦海裏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機、人民苦難的場景,他不禁潸然淚下。這兩句話是兩個場景:壹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事,壹個是老詩人倚窗在嶽陽樓上。兩者構成壹幅畫,前者是詩人所想,後者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場景。長安和嶽陽樓相隔千裏,但詩人心中卻沒有這樣的距離。這真的是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包容了整個世界。在衰老多病的身體裏,還有壹顆赤誠的心,關心國家,關心人民。同時,“此墻之北,有戰有山”這句話清楚地表明,詩人登嶽陽樓時,心裏想的是國家的動亂。這說明第二副對聯不僅僅是寫風景。第三個關節絕不僅僅是寫自己的孤獨。“在欄桿旁,我怎能不哭泣?”體現了詩人在對比國家現狀和自己孤獨處境後的無奈和極度抑郁的心情,生動而深刻地表現了杜甫晚年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奈。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如下。

首先,作品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使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前兩句運用敘事手法,說明登上嶽陽樓的原因。三四兩句運用描寫的手法,勾勒出壹幅波瀾壯闊的嶽陽樓畫卷,在描寫中還運用了意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後兩句運用抒情筆法,揭示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的內容和感情有了很大的飛躍。在內容上,開篇對聯描寫了詩人登樓的過程,包含了“過去”與“現在”的時間跳躍過程。在對聯中,詩人從對聯中寫自己,轉移到寫洞庭湖,有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場景中,它從吳國和楚國的地面跳到太陽和月亮的天空。到了頸聯,詩人轉回自己的描寫,前後聯之間有壹個由大到小的飛躍。到了對聯的結尾,詩人從個人生活經歷的描寫擴展到國家大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壹次由小變大的飛躍。寫國家大事的時候,從民族悲劇到詩人的情感表達還有壹個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放、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情感發展來看,首聯含喜,駢聯雄壯,頸聯化苦,尾聯化悲。隨著詩歌的進行,詩人的感情呈現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