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為屋宇編荊, 數處階墀石疊成。
東谷笑言西谷響, 下方雲雨上方晴。
鼠驚樵客緣蒼壁, 猿戲山靈撼紫檉。
別有壹條投澗水, 竹筒斜引入榮鐺。
雙劍峰 來鵠
倚天雙劍古今閑, 三盡高於四面山。
若使火雲燒得動, 殆應農器滿人間。
石門山泉 鄭谷
壹脈清泠任所之,縈莎漱蘚入空池。
雲邊野客窮來處,石上寒猿見落時。
聚沫繞槎殘雪在,迸流穿樹墮花遲。
煙春雨晚閑吟去,不復遠尋星子陂。
白鹿洞 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 壹寸光陰壹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尋。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裏, 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 日暮空聞鐘。
·〔孟浩然簡介〕孟浩然,生於唐武則天永昌元年(689),湖北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少好節義。40歲以前隱居襄陽鹿門山;40歲時漫遊京師,謀求進取,失意東歸。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因背疽而逝,時年52歲。其詩風格恬淡,多寫山水田園和羈旅行役,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有《孟浩然集》傳世。
·〔題釋〕這裏的香爐峰,指的是在東林寺南的北香爐峰。此詩題壹作“望廬山”。
行經廬山東林寺 杜牧
離魂斷續楚江堧, 葉墜初紅十月天。
紫陌事多難暫息, 青山長在好閑眼。
方趨上國期幹祿, 未得空堂學坐禪。
他歲若教為範蠡, 也應須入五湖煙。
·〔杜牧簡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26歲時進士及第又制策登科,授宏文館校書郎。為牛僧儒淮南節度府掌書記,擢監察禦史,移疾分司東都。拜殿中侍禦史,內供奉。歷黃、池、睦三州刺史,又為湖州刺史。逾年,拜考功郎中。唐宣宗七年(853)病逝。
杜牧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他的詩情致豪邁,與時流之競為“枯瘠清瘦或繁縟溫馥之作者不同”。人號小杜,以別杜甫。他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人們經常吟詠的名句。有《樊川集》傳世。
憶李十二白讀書匡山 杜甫
不見李生久, 佯狂殊可哀。
世人皆欲殺, 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 飄零酒壹杯。
匡山讀書處, 頭白好歸來。
·〔杜甫簡介〕杜甫,字子美,其先本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後遷至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再遷鞏縣(今河南鞏縣),唐睿宗先天元年(712)杜甫便出生於此。祖父杜審言是著名詩人,對杜甫影響較大。7歲開始賦詩,舉進士不第,向玄宗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又為宰相李林甫所抑。安祿山攻陷長安,杜甫逃至鳳翔肅宗行在,任左拾遺。官軍收復長安後,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依劍南節度使嚴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在成都西郊築草堂以居。武死,出蜀入湖,唐代宗大歷五年(770)病歿於衡陽至耒陽的湘江途中。杜甫壹生,大部分是在憂傷痛苦中度過的,由於他的憂傷與痛苦和他生活的時代聯系深刻,他在詩中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各種壓迫和苦難,揭露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加之他的詩歌語言精煉,風格沈郁,故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同為唐代第壹流詩人,並稱“李杜”。
·〔題釋〕李白兄弟輩很多,按排行名叫“李十二”。古時往往在姓後名前加入排行的寫法,“李十二白”指的仍是李白。也有僅僅在姓後加上排行的寫法,如“劉十六”、“裴十八”等。李白曾在廬山九疊屏隱居,並建讀書堂。廬山又名匡山,故“讀書匡山”當指“讀書廬山”。
峽石西泉 韓愈
居然鱗介不能容, 石眼環環水壹鐘。
聞說旱時求得雨, 只疑蝌蚪是蛟龍。
·〔韓愈簡介〕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生於唐大歷三年(768),歿於唐長慶四年(824)。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13歲能文,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25歲至35歲,先登進士第,然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後至京師,官四門博士。36歲至49歲,先任監察禦史,因上書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歷官至太子右庶子。57歲病故。作者於袁州刺史任滿後過廬山。
韓愈壹生,在政治上雖有建樹,而主要成就還是文學。重要詩文有《原道》、《師說》、《進學解》、《柳子厚墓誌銘》等。由於他和柳宗元等人倡導,終於形成了古文運動,徹底擺脫了六朝以來駢儷文的束縛,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題釋〕廬山北麓威家鎮,至今仍有“硤石路”。自此沿公路西行百余米,折右行半裏許有壹泉,長約12米,寬約6米,深4米許,泉水終年清澈。泉旁立有嘉慶二十五年為防止旱時農民為水紛爭的官方禁碑,此即“硤石西泉”。此處“硤”不同於“峽”,查《全唐詩》,韓愈詩有的版本也將“硤”作“峽”。
別草堂三絕句 白居易
正聽山鳥向陽眠, 黃紙除書落枕前。
為感君恩須蹔起, 爐峰不擬住多年。
久眠褐被為居士, 忽掛緋袍作使君。
身出草堂心不出, 廬山未來動移文。
三間茅舍向山開, 壹帶山泉繞舍回。
山色泉聲莫惆悵, 三年官滿卻歸來。
·〔白居易簡介〕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祖上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縣)。唐代宗大歷七年(772)誕生於河南新鄭縣壹個小官僚家庭。十二三歲,避知越中(今浙江)。由於是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歲月中長大,對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白居易十五六歲初到長安就試,當他拿著詩文謁見菱郎顧況時,顧況用他的名字和他開玩笑:“長安米價正貴,‘居’也不‘易’!”及至看了他“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後,大加贊賞:“能做這樣的好詩,‘居’亦‘易’矣。”29歲時,參加進士考試,以第四名及第。後授官周至縣尉、朝霞林學士左拾遺等,因直言敢諫,元和十年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馬,在九江居留3年多的時間內,經常往遊廬山,吟詠很多,並在北香爐峰下,修築草堂。後出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及刑部尚書。晚年,他隨遇而安,息事寧人,極言直諫的拾遺風采消失在“樂天知命”的狀態中。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卒,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71卷。他的詩反映人民疾苦,語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話,極受推崇,是我國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題釋〕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的次年,往遊廬山,發現介於香爐峰北、遺愛詩南之間,“雲水泉石,勝絕第壹”,十分喜愛,修築了草堂。《別草堂三絕句》便是他離開草堂時寫下的三首七言絕句。
栗裏 顏真卿
張良思報韓, 龔勝 事新。
狙擊不肯就, 舍生悲縉紳。
嗚乎陶淵明, 奕葉為晉臣。
自以公相後, 每懷宗國屯。
題詩庚子歲, 自謂羲皇人。
手持山海經, 頭戴漉酒巾。
興逐孤雲外, 心隨還鳥泯。
·〔顏真卿簡介〕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生於唐中宗李顯景龍二年(708),開元進士,累遷侍禦史,因遭楊國忠排斥,出為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度安祿山必反,乃陰為備,祿山叛,平原獨完”;他又聯絡從兄常山太守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1都響應,被推為盟主,合兵20萬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歷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被派前往勸諭,為李希烈縊死,時德宗李適興元元年(784)。贈司徒,謚文忠。傳說顏真卿幼貧,無紙筆,以“黃土埽墻習書”。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得筆法,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郁勃,古法為之壹變,開創新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唐人曾這樣評其書法:“魯公書法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瞋目,力士揮拳。”碑刻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
·〔題釋〕栗裏為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故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居田無,最初住在玉京山麓,後因住所遭火焚,遂移居栗裏舊居。
栗裏在廬山南麓、溫泉北側的虎爪崖下,相傳為陶淵明的出生地。這裏村舍臨溪傍山,柴桑橋橫跨清風溪上,橋頭綠樹成蔭。陶淵明便在這裏種豆、采菊、獨飲、狂醉,寫下了壹首首性靈獨具的清新淡雅的田園詩。
宿香山寺石樓 李 頎
夜宿翠微半, 高檔聞暗泉。
漁舟帶遠火, 山馨發孤煙。
衣拂雲松外, 門清河漢邊。
峰巒依枕席, 世界接人天。
藹藹花出霧, 輝輝星映川。
深林暑鶯滿, 惆悵欲言還。
望廬山瀑布(其壹)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雲松。
遠公龕 王維
松路向精舍, 花龕歸老僧。
閑雲撳錫杖, 落日低金繩。
入夜翠微裏, 千峰明壹燈。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
狂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
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
壹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
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
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
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
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
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願接盧敖遊太清。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雲。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裏聞。
峽石西泉 韓愈
居然鱗介不能容, 石眼環環水壹鐘。
聞說旱時求得雨, 只疑蝌蚪是蛟龍。
江上送客遊廬山 張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並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雲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寄白閣默公 賈島
已知歸白閣, 山遠曉晴看。
石室人心靜, 冰潭月影殘。
微雲分片滅, 古木落薪乾。
夜後風飄磬, 西峰絕頂寒。
廬 山 瀑 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壹條界破青山色。
題廬嶽劉處士草堂 杜荀鶴
仙徑閑尋采藥翁, 草堂留話壹宵同。
若看山下雲深處, 直是人間路不通。
泉領藕花來洞口, 月將松影過溪東。
求名心在閑難遂, 明月馬蹄塵土中
聰明泉 皮日休
壹勺如瓊液, 將愚擬聖賢。
欲知心不變, 還似飲貪泉。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壹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 廬山白如雲。
始知靈境杳, 不與眾山群。
樹色空中斷, 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裏, 何處著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