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日本形成的文化事物。特別在古代前期(到平安時代前期),強烈受到中國的影響。後來,在平安時代由於停止派遣遣唐使(894年)以及在江戶時代實行鎖國令(1633年),發展了獨特的國風文化。明治維新後,日本快速西化, 傳統文化 遭遇壹定的抑制,日本快速吸收歐美文化,都市也迅速西化,給庶民的生活帶來很大變化。大正時期因為經濟景氣,日本吸收了美國的大眾文化如 體育 、電影等享樂文化。但1920年代以後,因陸軍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時體制下對歐美文化進行了嚴格的統制。日本戰敗後,美軍在推動***化的同時也推廣了美國文化,這壹時期也有否定日本傳統文化的聲音。在經濟高速成長期,生活習慣發生大幅度變化,很多傳統習慣流失。另壹方面日本人日益自信,對本國文化也重新審視。近年來日本的文化邁向了 國際 , 動漫 和電子 遊戲 在海外擁有很大的影響力。日本目前***有14項世界遺產,其中11項是文化遺產、3項是 自然 遺產。
現代日本文化雖然很受歐美的影響,但是傳統的文化仍然受到保護,不時看見穿著和服的人在街上逛街。因為儒學對社會的影響很深, 禮儀 文化發達,忠於集團的觀念濃烈是日本文化的壹個特點。 日本在文化上留存很多古老華夏文化的痕跡,相對於中國而言:清朝統治者滿州人是第壹個也是最後壹個能夠完全改變漢文化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例如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唐裝、旗袍等旗人服裝(原來是由滿族的騎馬褂演變而來),而清朝男子留辮子(和薙發令的頒布和嚴格實施有關);中國的 樂器 音律由原來的風雅清幽轉變為喜慶熱鬧,之前多使用 古箏 、 琵琶 等民族管弦樂器,到了清朝則大肆使用嗩吶、鑼鼓等音色響亮的吹奏、打擊樂器;同樣建築風格也發生巨大變化,原來的飛檐變得更加翹高,屋檐更加朝裏,曲折度增加,筆直度縮短,由原來自然寫意的風格轉變為富麗堂皇;裝飾物從原來的比較多用自然紋理和 植物 ,變得更加傾向於碉龍碉鳳,或者 歷史 典故 。故清朝造成傳統漢服飾、音樂、建築文化的極大改變,並且影響至今;相對而言漢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據漢服演變而來;日本刀是由中國古代的作戰刀具改進的名刀,日本古代的音樂、建築保留了大量漢文化(特別是唐代)的精髓,而這些早期漢族文化特征在中國本土卻很少能再看到。
日本獨特的 地理 條件和悠久的歷史, 孕育 了別具壹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文學
影響日本文學的類型和歌、短歌、俳句、川柳、連歌、詩句,此外歌舞伎對文學影響甚深。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都是采漢字書寫。直到平安時代才出現了日本特有的文字──假名。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語》被認為是世界上第壹部小說。和歌是日本特有的以假名寫作的壹種詩歌,通常由5韻、31個假名組成;《萬葉集》是最知名的和歌總匯書籍。俳句也是日本獨特的壹種文學體裁,知名的俳人松尾芭蕉有“俳聖”之稱,他的《奧之細道》聞名於世。明治以後,日本文學受西方影響,出現了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谷崎潤壹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以及有“雙村上”之稱的村上春樹及村上龍等知名作家。目前輕小說作品在日本也受到相當程度的註目。
日本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別是川端康成(1968年)和大江健三郎(1994年)。
建築日本的建築主要是以神社、佛教寺院、離宮為主,強烈受到中國的影響,在中世紀,標誌都市繁榮的城堡亦隨之出現。在明治時代以後,由於外國人開始在日本生活,不少建築是以西式設計,現時像東京鐵塔壹樣,成為了東京壹個地標。
位於奈良縣的法隆寺是日本目前既存的最早期建築,被認為是飛鳥時代建築的核心代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法隆寺建造於7世紀,作為聖德太子的私人用寺廟,壹***包含了41棟的獨立建築;其中最重要的是“金堂”以及“五重塔”,座落於被回廊包圍的開放空間正中央。具有漢傳佛教色彩的金堂是壹座兩層樓高的梁柱結構建築,屋頂為入母屋造(歇山頂)形式。
奈良的東大寺則是8世紀的寺廟代表建築。作為各令制國(日本古代的行政區劃)所有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東大寺是日本漢傳佛教早期歷史中最具大規模的宗教建築。位於金堂中的盧舍那大佛約高達16.2米(53英尺),這尊佛像代表的佛教精神,就如同東大寺代表日本所有佛教寺院的中心,以及對於佛教傳播的貢獻。但僅有少部份的原始佛像被保存下來,目前的金堂和大佛像是在平安時代所重建的。
藝術日本傳統的表演藝術有歌舞伎、能劇、狂言、文樂、漫才、落語等。能是壹種日本獨有的古典歌舞劇,演員須帶著面具(能面)表演。歌舞伎起源於戰國時代末期,演員必須是男性,是比能更大眾化的藝術。文樂又名人形凈琉璃,是壹種木偶戲。
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作品“神奈川 沖浪 裏”
日本 繪畫 有單色畫和雙色畫之分。浮世繪是日本畫中最廣為人知的壹種,其對西方的印象派藝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日本漆器工藝在世界享負盛名,“japan”壹字除了解作“日本”,亦為漆器之意。日本漆器的特色是以金銀作為裝飾花紋,即所謂的“蒔繪”,以金、銀屑嵌貼於漆液中,幹後推光處理,表現出極盡華貴的金銀色澤,有時並以螺鈿、銀絲、沈金嵌出花紋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佛教進入日本的,現在已在日本紮根,成為了日本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日本人的宗教意識比較復雜,同時信奉多數宗教的人不少(如神道教與佛教)。但壹般認為,日本最多人信奉的是神道教。日本各地有過千座神社,部份神社更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參觀。在《日本書紀》中,佛教於公元552年傳入日本。7世紀初,聖德太子興建法隆寺,致力推廣並普及佛教,建造了不少佛寺。此外____在16世紀傳入日本,雖然在江戶時代下令禁教,但自明治時代解禁後,現今仍然有不少信徒,還有部分日本人信奉各種新興宗教。
料理傳統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飯,然後再配上其他菜肴?魚,肉,蔬菜,醬菜,以及湯。料理的名稱則是用這些菜肴的數目來命名。最簡單的日本餐是“單菜餐”(日語:壹汁壹菜/いちじゅういっさい ichijū-issai*),內容是壹碟醬菜(通常是腌黃蘿蔔),壹碗飯,以及壹碗湯;傳統的日本早餐,通常是味噌湯,米飯,和壹碟醬菜。而最常見的料理叫做“三菜餐”(日語:壹汁三菜/いちじゅうさんさい ichijū-sansai)?湯,米飯,和三碟用不同煮法煮出來的菜。這三碟菜通常是壹碟生魚片,壹碟烤菜,和壹碟水煮菜,有的則是蒸菜,炸菜,醋菜,或是淋上醬料的菜。“三菜餐”往往會另外附上醬菜以及綠茶。壹種很受歡迎的醬菜是梅幹。
由於日本是海島型國家,日本人相當喜好海產品?包含魚,貝類,章魚,蝦蟹類,和海草。雖然和其它國家比較起來日本不算是食肉民族(日本在明治時代之前有很長的壹段時間是不吃肉的),但是很少日本人會因此認為他們是吃素的。日本人現在也很常吃牛和雞肉,這兩種肉類也是日常料理中經常出現的 食材 。
面條雖然是來自於中國,但是面類已經是日本料理很重要的壹部份。兩種傳統的面,蕎麥面和烏龍面,湯頭通常是用魚類煮成的高湯加入醬油調味以及不同種類的蔬菜。另壹個很受歡迎的面類是在20世紀早期由中國傳入的拉面。拉面使用的湯頭有許多種,比如用魚類和醬油煮成的高湯,或是豬肉和奶油煮成的高湯。
日本料理的特色菜:壽司
日本料理其中壹項特色是生食,任何食物如:鮪魚、鮭魚、河豚、章魚、牛肉、雞、雞蛋都可以生食入菜。
日本飲食中比較有特色的為壽司、刺身、清酒、便當(盒飯)、納豆、天婦羅、章魚燒、竹輪、蕎麥面、壽喜燒、牛丼等。
日本人食具使用小碗和改造過的筷子。
漫畫
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流派。
日本的漫畫讀者包括了所有的年齡層,因此日本漫畫的題材非常廣泛。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2006年漫畫市值更達到4810億日圓。除了壹小部分漫畫是彩色的之外,大多數日本漫畫采用黑白印刷。
在日本,漫畫壹般在漫畫雜誌上連載,毎期漫畫雜誌可包含多個漫畫系列,但毎個系列只刊登壹個章節留待下期繼續。如果某個漫畫系列已連載壹段時期並且受到讀者歡迎,那個系列通常會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在單行本中可 收集 多個漫畫章節(與漫畫雜誌不同,壹本單行本僅限於壹個漫畫系列)。
日本擁有大量的漫畫讀者。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日本設有專門的漫畫咖啡廳(漫畫喫茶),在那裏讀者可以壹邊喝咖啡壹邊看漫畫,許多人還在漫畫咖啡廳過夜。
日本漫畫向海外輸出始於1970年代末。近年來,日本漫畫業向全球擴張;在世界範圍內,日本漫畫也越來越普及。許多外國出版商在取得授權後翻譯和發行外文版日本漫畫。
大多數日式漫畫有壹些***同的特征:漫畫的人物身體和四肢比較接近真人,頭和眼睛比較大,鼻子和嘴巴比真人小。日式漫畫向來不刻意描繪人種特征,有時連性別也難以分辨。年齡大多設定在青少年階段,因此臉的輪廓和皺紋相對較少。另外,日式漫畫裏的人物通常具有異於常人的人格和情緒表情。
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亦叫 電玩 ,是動漫的延伸。有別於美國遊戲著重操作感,日本遊戲更著重遊戲細節的表現,小遊戲簡單易玩,大遊戲摻雜極多的小遊戲以增加 娛樂 性,當然也有同時具有日美元素的作品。日本遊戲機生產商占了三大遊戲機商的兩個,包括索尼(SONY)、任天堂,也有已經退出的世嘉(S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