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山不能滅壹毛》中的“曾”是曾還是曾?

《壹山不能滅壹毛》中的“曾”是曾還是曾?

壹次不能毀山壹毛(“曾”作強調,有時相當於“連讀-”或“精”、“精”)

愚公依山是傳統的傑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篇文章壹直被選入每壹次教科書改革。這篇文章裏有三句話:“我沒能摧毀我父親的山”,“我沒能摧毀山的壹根頭發”,“我不是壹個寡婦和虛弱的孩子”。這三句話中“曾”字的讀音是什麽?人教版三次教材改革有三種情況:1994年版試行本中的“曾”字讀作“zēng”,釋義為“乃、邊”。《審定本》01版中“曾”字的註音是“曾”,意為“連……都”。2003年版《新課標》中的“曾”沒有註音,是“連……都”的意思。三次教材改革,註音和釋義都有變化,以哪個為準?

要確定壹個單詞的發音,首先要確定這個單詞的意思,讀什麽意思。這兩者密切相關。人教版把“曾”字的意思解釋為“乃、賓”、“連……都”。查三本工具書《辭海》、《辭源》、《漢語大詞典》,“曾”字下沒有“連……都”的意思,但有“乃”的意思。而且都是讀“zēng”,所以“曾”字解釋為“乃”時,其讀音應該是“zēng”而不是“céng”。《辭海》、《辭源》的權威性是大家公認的。《漢語大詞典》是國務院批準的“六五”重點科研項目,由國內數百位最權威的專家歷時多年編撰而成,代表了古代漢語的最高研究水平。由於三本工具書都沒有指出“曾”有“連……都”的意思,所以“曾”的讀音就失去了依據。雖然“曾”字在這三本工具書中也有“曾”的讀音,但讀作“曾”。所以“曾”字解釋為“乃”時,應讀作“zēng”。

因此,根據《辭海》、《辭源》和《漢語大詞典》的註音,應該把《愚公彜山》中的“曾”讀成“曾”。